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配公平性是指个体如何以公平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分配,其主要依据三个原则:贡献(equity)、平等(equality)和需要(need)。最新研究表明,幼儿很早就已经具有基于贡献原则的分配公平性判断与行为,双加工理论对于该研究结果给出了更为适当的解释,心理理论与情境卷入水平分别从认知和情绪方面对幼儿分配公平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国内对基于贡献原则的幼儿分配公平性发展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内部动机还没有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借鉴Kanngiesser(2012)的实验任务范式[1]。共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奖励资源分配范式,以公平分配的原则之一贡献原则为切入点,在卷入情境和非卷入情境下,考察了186名35岁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同时考察了情境卷入水平对幼儿分配公平性行为的影响。研究二采用改编的心理理论任务,包括意外地点和意外内容任务,考察125名45幼儿分配公平性行为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35岁幼儿在分配奖励时能够考虑到不同的劳动贡献量,表现出基于贡献原则的分配公平性行为且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发展而增多,34岁间幼儿分配公平性行为发展较快,年龄和性别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情境卷入水平能够影响幼儿公平分配行为,在非卷入情境下,各年龄组幼儿分配奖励数量均高于卷入情境下分配奖励数量;在卷入情境中,被试分配的奖励数量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3)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公平分配行为具有促进作用,两种情境下,通过心理理论测试的幼儿更能够考虑到不同的劳动贡献量,给劳动贡献量较多的一方分配更多的奖励,进行基于贡献原则的公平分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