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装置上芯部多道多普勒反射计研制及增强约束运行模式(Ⅰ模)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is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普勒反射计是一种具有高时间、波数分辨率的无损局域湍流诊断,能提供局域等离子体的极向旋转、湍流密度涨落谱与垂直速度涨落谱。本论文主要工作是在东方超环(EAST)-G窗口设计、搭建、调试、测试了一套包含前端光路、微波电子学系统、控制与采集系统的完整W波段(75-110GHz)5道多普勒反射计系统,并进行系统维护、实验数据处理以及物理分析。此外,利用己有的8道V波段(50-75GHz)微波多普勒系统在EAST装置上首次开展了增强约束运行模式(Ⅰ模,一种同时具有L模粒子约束特性和H模能量约束特性的等离子体运行模式)的物理研究。引言部分除介绍可控聚变研究现状外,还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多普勒反射计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原理介绍,并对系统测量信号进行了详细的成分分析;另一方面还总结了多普勒反射计数据分析中可能用到的各种数据处理方法。论文中我们结合东方超环(EAST)实验需求、窗口实际情况在G窗口搭建了一套W波段(75-110GHz)多道多普勒反射计(DR,WDR)系统。文中详细介绍W波段多普勒反射计系统(WDR)与相干电子回旋辐射(CECE)诊断共用的前端光路系统的设计,分为真空室外与真空室内两部分分别设计,并对真空室内两种长距离微波传输方案做了详细的方案参数设计。结合光路准直的实际需求前端光学系统采用了波导伸入真空室内的微波传输方案,并通过旋转靠近等离子体的平面反射镜来调节微波发射角度。同时文中对光路设计中的两个难点部件聚焦反射镜与电介质板微波分束片(使DR与CECE集成到同一条光路中)进行了详细介绍。电子学系统设计中依据在实验室调试中得到的经验,创新地采用双边带调制器串联六倍频器的方案产生W波段连续多峰,并选定多道频率间隔400 MHz。全新的多道产生方案使得系统调试成为本项工作最大的困难点,文中详细介绍了实现该多道系统的调试测试过程,并根据最优功率分配和稳定性选用了上边带混频方案,实现了多道系统多峰频率6*f0+k*0.4 GHz,并测得系统有效工作频率范围为75-97.8 GHz。同时还通过射线追踪对多种参数条件下WDR系统径向覆盖能力进行计算。联合诊断控制与采集部分采用了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的控制、采集、存储套件。最后论文中提出了新的收发分离方案以改善噪声与频率扩展方案以增大系统频率覆盖。随后在论文中对该多道系统在EAST上观察到的密度涨落与温度涨落相干结构、撕裂模、H模本征测地声模等实验现象进行详细分析。文中详细介绍了WDR与CECE联合多场涨落测量中在密度扰动和电子温度扰动中发现的的以弱相干结构和在径向电场涨落和电子温度涨落相关中发现的一强相干结构。在撕裂模引起的芯部大磁岛观测中在反射计湍流谱上观察到清晰的双湍流峰以及磁岛附近湍流和剪切流不规则空间分布引起的多阶撕裂模谐频。文中还对磁岛内观察到的强湍流、边界强剪切流以及磁岛前后边界强不对称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研究发现磁岛内湍流可能与岛内杂质峰有关。在H模本征测地声模(GAM研究中,论文中详细描述了 H模GAM特性、存在区域、模结构、传播特性及双谱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文中还介绍了对H模GAM的统计研究成果。最后论文中还介绍了在东方超环(EAST)上完成的国内首次增强型约束模式(Ⅰ模)实验研究工作。文中首先介绍了 Ⅰ模在国外的观测和研究历史,并系统地总结了国外装置上Ⅰ模宏观特征、微观扰动和统计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EAST上的首次Ⅰ模研究从Ⅰ模识别开始,我们创新性地利用从微观边界扰动出发并结合宏观参数特征确定的研究方法,首次确认了 EAST装置上Ⅰ模运行区的存在,并以此经验总结出EAST装置上一套Ⅰ模判断标准。Ⅰ模确认后文中对在Ⅰ模边界等离子体中观测到的两支Ⅰ模特征模低频振荡(LFO)和弱相干模(WCM)及测地声模(GAM)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地,分析低频振荡(LFO)时结合多诊断数据首次确定了其物理本质是局域边界温度振荡环(ETRO),并会通过周期性的局域电子温度梯度变化周期性地激发出强电子方向湍流(可能是TEM),并以此形成了 Ⅰ模边界观测到的Er井。研究发现该电子方向的强湍流会与弱相干模产生强烈的调制耦合,并共同作用产生了低频振荡频率的周期性径向向外粒子输运,以增强Ⅰ模边界粒子输运,使粒子约束维持在较低水平,并维持Ⅰ模的长期稳态运行。利用电子方向周期性的湍流激发引起的垂直旋转速度在电子和离子方向的大小不对称性首次在漂移波-带状流体系中解释了低频振荡的二次谐频形成机制。双谱分析表明低频振荡、弱相干模与背景湍流三者间存在着强相互作用,可能是能量由背景湍流转移至低频振荡和弱相干模导致的边界剪切最强区湍流减弱,增强了对Ⅰ模形成机制的系统性认识。论文中还对整理发现的Ⅰ模进行了加热方式、运行参数空间、Er井深度、功率阈值、能量约束特性等的初步统计研究,获得了初步的Ⅰ模运行的放电经验以指导主动可控Ⅰ模实验运行。
其他文献
由红树植物构成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诸多的生态功能、丰富的应用前景、宝贵的利用价值,因此探究红树植物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并维持高生产力、高光合能力一直是滨海生态系统生态生理学研究的热点。高等植物稳定同位素组分可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因子信息,以及植物的生理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因此已成为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常用技术。尽管如此,同位素技术在国内红树植物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国外也仅在澳洲地区有一些
以化疗和放疗为主的传统癌症治疗,由于其治疗周期长、对人体毒副作用大、易出现耐药性等缺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健康。因此,人们亟需更加精准、安全、可控的癌症手段用来辅助或替代传统的治疗方式。近红外光(NIR)和超声(US)由于具有非入侵性、较深的穿透性和高的时/空分辨率等特性而备受关注。而由NIR和US触发的新型癌症诊疗方案具有特定的时/空选择性和微创性,能大大的改善传统癌症治疗的缺陷。随
聚合纳米药物由于自身尺寸效应,可在肿瘤特殊微环境中实现高渗透性和高滞留(EPR),相比较于小分子药物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纳米药物的递送效率和治疗效果与其体内命运(如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纳米药物的体内命运是开发纳米药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荧光染料是标记纳米药物最常用且最简单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的基础研究中。大多数传统纳米药物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将荧光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对电池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决定电池的性能的关键部分,因此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负极材料也越来越重要。过渡金属Fe元素由于最外层d轨道电子未完全填充,当其与非金属元素O、N、C等结合时,发生还原反应可呈现多种价态,从而可有效储存能量。因此铁的化合物是极具潜力的负极材料,铁的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由于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直肠癌均是男性和女性由于癌症致死的第二大最常见原因。在所有结直肠癌的报告病例中,Ⅲ期患者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通常Ⅲ期患者的预后较差,30-50%病人在5年内会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本研究工作的重点是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来分析一名长期存活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突变情况,并将所得到的基因组信息与The Cancer Ge
在血液系统中,Hoxb5在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中表达量最高,在多能造血祖细胞(multipotent progenitor cells,MPP)中低表达或不表达,而在下游造血谱系特化的祖细胞和子代细胞中不表达。迄今,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 Hoxb5在血液系统中的一些功能,比如,Hoxb5可以标记具有长期造血功能的造血干细胞;在B细胞中过表达Hoxb5
能量约束时间以及约束改善因子(H因子)是评估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重要参数,可以作为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依托EAST装置,通过对能量约束时间以及H因子计算精度的提高,继而成功分析EAST装置典型的放电模式及其约束性能,在此基础之上获得了以射频波加热为主导H模能量约束时间定标率,对未来CFETR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系统性的研究了低杂波吸收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低杂波的吸收系数随着等离子
在托卡马克聚变装置中,从低约束模式(L模)转换到高约束模式(H-模)通常伴随着周期性爆发的边界扰动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边界局部模(ELM)。伴随着ELM的爆发会有等离子体粒子和能量的排出,会给聚变装置第一壁材料带来非常高的局部瞬态热负荷,造成第一壁材料出现龟裂、熔化、蒸发,烧蚀等现象,降低第一壁材料的使用寿命。但ELM也有其有益的作用,如ELM在H模台基区域具有很强的输运能力,能够有效地将芯部杂质
KTX是一个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装置。它的工程设计和实现比较简单,特别适合在高校用于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它可以实现超低q、反场和托卡马克三种放电模式进行灵活放电,分别在三种模式下用来研究等离子体的约束状态。还可以研究等离子边界的静电涨落特征,湍流造成粒子和能量横越磁场的输运,以及通过PPCD和OFCD等电流驱动模式改善约束等。为了测量等离子体边界的基本参数,包括电子温度、密度、悬浮定位及其涨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