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视角下莎剧通感隐喻汉译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xj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蒂芬·凯勒(2009:249)曾谈到,莎士比亚善于利用各种修辞去铸就其永恒的艺术作品,修辞手法在其戏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的通感手法不容小觑。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一种隐喻。概念整合理论便为通感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该理论视角下,意义构建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过程,其基本的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智空间,所有空间通过跨域映射互相联系,最终在整合空间中通过组合、完善、精细化生成新创结构。因此,本文将从概念整合视角出发,探讨莎剧通感隐喻的构建过程及其汉译的整合过程,首先回顾国内外的通感研究成果及现状;其次,构建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以建立概念整合理论下通感隐喻的翻译模式;基于该模式,本文将考察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通感隐喻的五个汉译本(梁实秋、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及方平),试图找出同一文本出现不同译本的原因,并总结通感隐喻的汉译策略。研究发现:一、莎剧中的通感隐喻总体上符合徐莲的感觉迁移规律,主要源域是触觉,主要目标域是听觉。二、概念整合视角下通感隐喻的翻译模式共包括一个概念整合的逆向过程以及两个概念整合过程。三、考察梁实秋等五位译者对通感隐喻的翻译,我们认为可以对翻译过程作如下描述:翻译的整合网络中,译者首先对原文进行解读,将原文分解为整合结构和交际事件,这是概念整合的逆向过程;其次,交际事件中通感隐喻的构建是一个概念整合过程;再次,译者将从原文中获得的交际事件及从目标语中获得的语言结构投射至译文空间,经过组合、完善、精细化,最终生成不同的译文。四、概念整合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由于译者对原文解读、翻译整合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译文。五、从概念整合视角考察莎剧通感隐喻的汉译,译者主要采取三种翻译策略:(1)交际事件完整映射;(2)交际事件部分映射;(3)交际事件不进行映射。
其他文献
近年来,显化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基于语料库的显化研究多以文学语料作为研究对象,非文学语料的相关研究较少。随着大量外国电影涌入中国市场,有关电影字
本文是英汉翻译项目的翻译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本是美国女作家玛利亚·莫恩(Maria Murnane)的励志小说《等待雨季》,小说主要讲述了离异女性达芙妮从人生低谷走向新生的故事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基质金属蛋白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值对于肝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分析台州恩泽医疗集团路桥医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但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污染问题也越发严重,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的
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紧密相关。如果忽视这些因素且将译作置于真空之中,单纯从字面语法出发,便可能扭曲译者的原意,进而对译本做出不恰当的评价。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