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蒂芬·凯勒(2009:249)曾谈到,莎士比亚善于利用各种修辞去铸就其永恒的艺术作品,修辞手法在其戏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的通感手法不容小觑。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一种隐喻。概念整合理论便为通感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该理论视角下,意义构建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过程,其基本的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智空间,所有空间通过跨域映射互相联系,最终在整合空间中通过组合、完善、精细化生成新创结构。因此,本文将从概念整合视角出发,探讨莎剧通感隐喻的构建过程及其汉译的整合过程,首先回顾国内外的通感研究成果及现状;其次,构建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以建立概念整合理论下通感隐喻的翻译模式;基于该模式,本文将考察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通感隐喻的五个汉译本(梁实秋、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及方平),试图找出同一文本出现不同译本的原因,并总结通感隐喻的汉译策略。研究发现:一、莎剧中的通感隐喻总体上符合徐莲的感觉迁移规律,主要源域是触觉,主要目标域是听觉。二、概念整合视角下通感隐喻的翻译模式共包括一个概念整合的逆向过程以及两个概念整合过程。三、考察梁实秋等五位译者对通感隐喻的翻译,我们认为可以对翻译过程作如下描述:翻译的整合网络中,译者首先对原文进行解读,将原文分解为整合结构和交际事件,这是概念整合的逆向过程;其次,交际事件中通感隐喻的构建是一个概念整合过程;再次,译者将从原文中获得的交际事件及从目标语中获得的语言结构投射至译文空间,经过组合、完善、精细化,最终生成不同的译文。四、概念整合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由于译者对原文解读、翻译整合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译文。五、从概念整合视角考察莎剧通感隐喻的汉译,译者主要采取三种翻译策略:(1)交际事件完整映射;(2)交际事件部分映射;(3)交际事件不进行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