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的使用或人的延伸都改变着人际依存模式。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就已经行动起来了,短短的六十年发展历史,对一门学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也正是因此而显示出了它蓬勃的生命力。从对外汉语教育到汉语国际推广,从简单的口口相授到现代媒体的远程教学,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全国各地陆续建起,“汉语热”成为世界的话题。从性质上来看,对外汉语教育指的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符号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在大众媒介的极力渲染下,在信息的频繁输入与输出状态下,对外汉语教育传播的内容,既要拼命保持中华文化的原滋原味,又不可避免的在传播过程中流失或误读着大量的信息。由此而引发的对传播学的思考,对信息传递过程中话语的表述和大众媒介使用的解读,已经成为一项迫不及待的工作。一方面,大众媒介承担着交流的绝大多数,也占据着话语表述的极大可能性,在接受信息传递信息,甚至文化传播过程中,它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另一方面,在看似庞大的传播体系下,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也必须遵循信息传递的法则,而社会体系的运作过程中,话语更多的作为一种功能,而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