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叶凋落物与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部分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并且由于多代连作而具有较高的地力衰退风险。蚯蚓在维持人工林地力,特别是在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揭示杨树叶凋落物和蚯蚓对土壤有机碳和氮以及对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及机制,本文以东台沿海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法进行野外固定实验样地设置,共设置6个不同处理,即对照处理(CK);杨树叶凋落物表施处理(T1);杨树叶凋落物混施处理(T2);仅接种蚯蚓处理(T3);杨树叶凋落物表施且接种蚯蚓处理(T4);杨树叶凋落物混施且接种蚯蚓处理(T5),分析了杨树叶凋落物和蚯蚓对土壤有机碳和氮以及对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试验相比,施加杨树叶凋落物和接种蚯蚓均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总有机碳增加约10.29%~26.80%;而凋落物混施则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约26.80%。在同时接种蚯蚓的情况下,与凋落物表施相比,凋落物混施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约14.03%,全氮含量则在凋落物施加的处理中均有所增加。(2)除了空白CK处理外,其余处理的>2mm的大团聚体在土壤中所占的比重最高,达37.43%~49.18%;不同处理中,粒径在0.053~0.25mm之间的微团聚体在土壤中所占的比重最低,分布区间为5.39%~9.43%之间。与CK处理相比,其余各处理的MWD的值均有所增大,增幅在7.92%~27.72%。(3)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其粒径的增大而提高。对比同一处理的不同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粒径为0.25~2mm的团聚体含量高于其他粒径,而粒径为<0.053mm的团聚体全氮含量相对最低,大致的大小顺序为[0.25~2mm团聚体]>[>2mm团聚体]>[0.053~0.25mm团聚体]>[<0.053mm团聚体]。(4)在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较大团聚体的C/N比值高于微团聚体。除CK处理外,其余处理的相应贡献率大小依次均为:[>2mm团聚体]>[0.25~2mm团聚体]>[<0.053mm团聚体]>[0.053~0.25mm团聚体]。(5)在凋落物表施(T1)的处理中粒径>2mm的粗大团聚体对土壤全氮的贡献率高达61.41%,而在CK处理中该粒径团聚体的贡献率最低,为27.95%。粒径在>2mm和0.25~2mm的团聚体在不同处理中对土壤全氮的贡献率占有绝对优势,而粒径为<0.053mm的团聚体的贡献率高于粒径为0.053~0.25mm的团聚体。(6)蚯蚓的接种使得土壤中的DOC、HWEC、MBC、ROC、POC、LFOC的含量均得到了提高,只有AEC在施加杨树叶凋落物后蚯蚓的接种使得其含量有所降低;杨树叶凋落物的混施处理比表施处理除了AEC和ROC以外更加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凋落物混施处理(T2和T5)条件下土壤DOC、HWEC、MBC、POC和LFOC含量比凋落物表施处理(T1和T4)高,其中HWEC含量提高最多,约12.43%;而对于AEC和ROC来说,表施处理要比混施处理有利于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综上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叶凋落物混施处理比凋落物的表施处理更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接种蚯蚓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施加杨树叶凋落物和蚯蚓后均使得土壤中的团聚体稳定性得到提高。接种蚯蚓可以提高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同时杨树叶凋落物混施比表施更能有效提高土壤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接种蚯蚓加速了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接种蚯蚓、凋落物表施以及凋落物混施都增加了杨树人工林土壤中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其他文献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病因学、组织学特点及临床生物学特征,与
气井投产前后温度和压力变化会引起油管应力及轴向变形的改变。若改变量超过某一限度则将导致封隔器解封或管柱损坏等。目前对气井油管柱研究较少,且很多研究在计算时将状态改
目的探讨DC-7/7A高空代偿服和FTF-2通风服的通风散热性能,为其进一步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5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参加A组和B组实验.A组和B组实验的环境气候条件分别为干球
随着处方药及中草药的应用增多,药物性肝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是目前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较
以播娘蒿子叶、子叶柄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外植体、激素组合以及硝酸银对播娘蒿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激素以及硝酸银的影响都非常显著;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