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铁的持续发展使铁路客运在城市客运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时间,大量铁路客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有不少城市铁路客站却出现有车无人,有人无车的现象,可见这些铁路客站并没有发挥出客站选址的预期效果。因此,本文以铁路客站选址应该实现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融合和外在融合为目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7个城市的24个现有铁路客站进行选址适应性研究。首先,根据铁路运输发展现状、站城融合发展趋势、铁路客站选址的矛盾,明确站城融合模式是未来铁路客站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对站城融合、铁路客站选址、选址适应性的相关概念进行定义,系统的探讨了站城融合模式的理论发展基础以及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内容。其次,结合站城融合特征,提出站城融合的铁路客站应该实现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融合和外在融合机制。并从需求、空间、交通和功能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7个城市的24个现有大型铁路客站进行选址适应性分析,总结客站选址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需求性、协调性、经济性、环境性和服务性5个层面。在此基础上选取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具有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11个因素层,24个评价指标的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体系,并提出以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反映样本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结果。之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24个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将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标准划分为适应和不适应2个类别,共6个等级。基于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结果,提出客站选址适应性发展阶段可以分为适应前期、初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等阶段。并总结了不同等级的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适应性较好的铁路客站普遍较好的发挥了客站的特性,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客站选址对客站的期望,特别在城市发展需求、商业效益、客站服务性以及乘客便捷性表现出明显较好的特征;适应性不好的铁路客站则主要在经济效益和商业效益层面表现出明显较差的特征。最后,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铁路客站选址从整体上应该控制客站与需求、协调、经济、环境和服务的关系,从个体上应该重点加强对城市发展需求和商业效益适应能力的预测,使铁路客站选址能够快速适应城市发展,并长期、稳定的与城市保持相对融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