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铒硅基薄膜的纳米结构与发光动力学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EARTR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采用MEVVA离子源强束流离子注入的方法制备了高浓度掺Er单晶硅和纳米硅镶嵌热氧化硅薄膜,研究了两种薄膜的浓度分布、化学态、表面形貌、显微结构与物相,纳米硅在硅基薄膜中的形成过程,低温及室温下1.54μm附近的光致发光和发光动力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了掺Er硅基薄膜的浓度分布和化学态。首次得到Er在硅基薄膜中掺杂浓度高达1021cm-3量级,在单晶硅和热氧化硅中的最大体浓度分别为9.78×1021和7.67x1021cm-3,这是目前报导的最高掺杂浓度。小束流密度(≤10μA·cm-2)、小注量(≤5×1016cm-2)的Er注入单晶硅时,Er大部分以固溶态形式存在。当束流密度过大(>10μA·cm-2),即使小注量注入时,也将有一定量的Er析出。Er在小束流密度(≤5μA·cm-2)、较大注量(≥1×1017 cm-2)注入时,会有少量Er偏析和ErSi2相形成,但大部分Er仍以固溶态形式存在。(Si,Er)双注入热氧化硅中,Si有三种存在形式:晶体Si、SiO2和SiOx。三者之间的比例由注入和退火条件决定。随着SiO2氧化膜厚度的增大,过剩Si的浓度下降:随着Si注量增大,Si在氧化膜中含量随之增加,退火后表层Er偏析现象明显。 2.研究了掺Er硅基薄膜的表面形貌、显微结构和物相。在Er注入单晶硅中,随着Er注量增大,Er析出量增多:900℃退火后表面形貌仍未改变;退火1000℃后Si开始形核,但生长速率为主导;退火1100℃时,形核速率为主导,样品表面形成了Si的纳米级针状结构。首次观察到(Si,Er)双注入热氧化硅薄膜中形成了纳米Si晶粒,平均直径约为4.8nm。在大束流Si离子注入过程中,纳米晶Si可在缺陷处成核,也可以通过热峰效应成核,且纳米Si成核主要发生在1100℃快速退火阶段。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可以使Si的结晶性能提高,但温度过高也会使再结晶表面出现大量的孔洞:随着热氧化SiO2膜增厚,Si的结晶性能提高,Er析出和铒硅化物减少;随着Er注量增加,会有少量Er析出和硅化物形成;随着Si注量增加,样品表面产生了严重的辐照损伤,即使通过退火已经无法得到有效恢复,表面的Si颗粒由纳米级变成微米级。 3.测量了77K和室温时掺Er硅基薄膜的近红外1.54μm附近的光致发光光谱。掺Er硅在Er大注量(≥1×1017 cm(-2))注入时发光猝灭;采用小束流注入可较好地防止高浓度掺杂下的发光猝灭;1000℃快速退火,可以获得较好发光强度与峰形,由于发光的温度猝灭,未观察到掺Er硅室温的1.54μm光发射;在掺Er纳米Si镶嵌SiO2薄膜的发光光谱中,随SiO2膜的厚度增加,发光强度增强,要获得最佳的发光强度必须使SiO2层的厚度至少大于Si和Er离子的投影射程。退火温度与Er3+
其他文献
曲棍球运动不同于一些田径、乒乓球等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它是一项高强度、间歇性强及节奏多变、技术、战术复杂,对抗性强的混合性非周期运动项目。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源,探讨减轻手术室护士压力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源按其严重程度依次分为,职业
当今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用户思维有利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跨界思维有利于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
本文从我国铸铁散热器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分析了原标准长翼型散热器的技术情况,依据传热学原理及产品形式设计原则,介绍了新型铸铁多翼型散热器的设计原则、技术措施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