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模式转换与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构建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g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执行运动”之后,公共政策执行日益受到关注。公共政策执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组织内、外部因素作用下,在各执行参与者的互动中,通过各环节的执行过程将公共政策转化为现实结果,实现社会治理目标。因此可以说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事务治理中最有力、有效的一种治理途径。 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垄断公共政策执行权,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现对社会的统治与管理。同时,传统体制还坚决排斥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所以,公共政策执行呈政府单中心执行模式。因为局限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单一执行,组织管理方面,会产生官僚行政体制所固有的组织弊病:执行手段方面,主要采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强制执行,易简单粗暴;而在执行效果上,出现财政压力大,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执行的社会效力下降等问题,从而产生公共信任危机。 全球政府治道变革的过程中,私营机构、非营利性机构、中介组织和公众等社会力量不断参与公共政策执行,形成公共政策多元执行的局面。在公共政策多中心执行模式下,政府提供制度安排对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准入、授权、责能、监管加强了规范。其他社会力量通过互相激励、竞争与合作,优化了执行资源配置,加强了执行过程管理,保障了执行结果反馈。通过公共政策多中心执行模式的实现,得以增强政府合法性;优化公共政策执行途径;保障公共政策公共性;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担执行成本,降低政府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能。 在公共政策单中心执行模式下,国家利用政策工具对社会统治与管理。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作为一种国家统治的整合机制,表现出使民众对权威和国家单向性、依附性顺从的功用。近代社会,官僚体系下政府运用法制管理社会所形成的工具性思维要求把一切都纳入到可操作的框架中来,政府信任关系出现在政府合法性问题的框架之中。政府把握着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外在的,是基于法律制度的存在和委托代理契约而产生的。一旦政府治理出现合法性危机,契约型信任关系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在公共政策多中心执行模式下,政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多元主体通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实现合作治理,体现出了服务、合作、自治的社会治理要素。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信任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增长,促进了这种具有合作主义的政府信任关系的充分发育。20世纪后期以来的新的社会变动中,许多新生的社会因素都在为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创造着可能。其一是逐渐形成的多元社会力量,或自主治理,或参与治理,成为独立的社会责任主体,承担起信用责任;其二是稠密的人际关系及其网络结构决定了整个社会必须全面实现信息共享,相互信任和合作;其三是全球治理趋势下,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与互动所形成的“去中心”的世界合作秩序。对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构建,则必须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可能因素。重塑政府,转变职能,分权于民;引导公民与各类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参与治理;完善多元主体发展的制度环境,得以使其有意愿、有能力、有保障地参与合作治理,并在共治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合作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最终达成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实现。
其他文献
在军队院校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型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按照中央军委《目关于推进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意见》的要求,构建并优化校内部的教学育人机制,是军队院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基地,必须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牵引、管理为保障、学以致用为落脚点,发挥院校整体功能才能真的正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教研学管相结合所探索出的
期刊
【摘要】:鼓励是学生进步和成功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心理学研究显示:鼓励、肯定、赞许能增添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获取成功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鼓励、肯定、赞许的次数越多,他们良好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因而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  【关键词】课堂 表扬 鼓励性 评价 作用  在表演和观看了课本剧《狐假
【摘 要】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新课改下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1、开好思品课,用好学科课;2、营造育人环境,创设德育氛围;3、发挥班团队作用,开好班会、团会、队会;4、开展好课内、课外综合活动课,通过活动育人;5、构成德育网络,力求"合力"育人。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简言之,他在告诉教育者们"教人做人"。并且他要求师生共同"
摘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一项既艰辛有伟大的工程,对于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就更显得任重而道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因而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他们。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转化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
期刊
摘 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实现幼儿园办园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相关组成内容,分析了幼儿园文化及心理、人际关系以及园风等,提出了正确引导大众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创建良好的幼儿园园风、及处理好幼儿园的各种人际关系等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精神环境 园风 人际关系  1引言  我们知道,幼儿园环境可以分成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指幼儿园的各种硬件设施,包括设施设备、场地、绿化
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理解"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体验生命。长达十多年的学校生活,要完成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为其离开学校后的人生:或独善其身,或接济天下,提供最起码的素质保证。  在今年开学迎接新生报到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