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前春降水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地温年代际异常的关系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b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60~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全国730站降水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Morlet小波分析、奇异值分析(SVD)、相关及合成等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在对华南前春时段进行定义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前春降水及相应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华南前春降水与前期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异常间的关系,根据高原地温年代际异常对有关气象要素及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最后对前期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年代际异常影响华南前春降水的可能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从气候平均上来看,华南前春降水属于江南地区至日本以东呈东北—西南走向雨带的一部分,前春时段华南地区降水呈稳定快速上升的趋势;华南前春降水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其EOF前三模态空间分布分别表现为全区一致型、东西反相型及南北反相型分布。 (2)华南前春降水与超前不同时刻的青藏高原地表温度都存在着显著负相关,但与前期8~19候青藏高原地表温度间相关最好。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期8~19候高原地温与华南前春降水间的高相关属于年代际尺度上的耦合,1960~1977年为高原地表温度偏高阶段,对应华南前春降水阶段性偏少,而1978~1995年为高原地表温度偏低阶段,对应华南前春降水阶段性偏多。前期高原地表温度年代际异常偏低与偏高阶段相比,对应前春环流形势差异为:副高加强西伸,其西侧偏强西南风使得华南地区水汽输送偏强;且低层蒙古附近高压和北太平洋地区低压同时偏强,对应中层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南下也偏强;异常偏强的冷暖空气交绥造成华南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及上升运动偏强,以致年代际降水异常偏多。 (3)根据热力适应理论进行初步分析后认为,8~19候高原地表温度年代际异常(偏低减偏高)造成的感热加热异常,有利于激发低层850hPa出现环绕高原的距平反气旋式环流,高层200hPa则为环绕高原的距平气旋式环流。这种高、低层的异常环流形势可以从前期8~19候一直持续到前春时段。前春低层850hPa环绕高原的距平反气旋与菲律宾以东距平反气旋(PEA遥相关型激发)相配合,使得华南西北部地区盛行距平东北风,而南海至华南东南部盛行距平西南风,因此华南地区低层处于距平气旋式环流的控制之下,有利其前春降水异常偏多。
其他文献
多普勒天气雷达是监测强对流天气中尺度风场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只有单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数据,因此从单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出发进行反演技术的研究工作就具有
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及海洋Nino指数和华南4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探讨了强E1 Nino(La Nina)事
本文使用一个耦合入化学过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驱动下,通过多年时间尺度的连续积分,进行了亚洲区域气溶胶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直接
热带印度洋海洋变化对东业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使用1950年1月至1999年12月SODA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同期的NCEP月平均风
利用1960—2013年安徽21个国家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突变检验、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极端降水指数和夏季
气候资源分布主要受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桂林市临桂县附近各气象站1971~2000年的常规气象资料,选用测点的海拔高
针对目前缺乏预报时效较长的卫星云图预测技术理论方法,论文以2005-2006年汛期(6-8月)广西南宁区域强降水过程的FY-2C红外卫星云图灰度值资料(范围:20.3~26.5°N,103.5~112.5°E)
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天气给粤北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重点对粤北冻雨的局地天气特征以及历史相似个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和微气象模式CALMET的高分辨率模拟结
品种来源:以特优21为母本,T11(黑龙江引进特优11)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  审定编号:吉审稻2007002  审定情况:2007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特征特性:平均株高101.7厘米,株形较收敛,叶色较绿且较宽,有效分蘖19个。谷粒细长形,稀少芒,颖壳黄色,稻米清白透明,千粒重24.9克。散穗,平均穗粒数107.7粒,结实率84.6%。糙米率82.1%、精米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