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和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障碍。小学阶段是课堂问题行为的高发阶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一般是当堂喝止或对学生施以惩罚,但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当下,教学方式变得日渐多元化和灵活化,小组合作学习等一些教学模式被逐渐的接受和采用,随着教师管理严格程度的降低,小学课堂上问题行为发生频率不断升高,甚至极有蔓延成风之势,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也对学生的发展和师生间的交流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本文以秦皇岛某小学为研究实例,实际了解本校高年级学生语文课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分析产生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展此项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对论文中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如课堂、课堂问题行为等做出明确界定,进而阐释笔者开展此项研究所依据的基础性教育理论。第二部分,以课堂观察的形式,直接了解该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重点了解其出现时间和表现形式,获得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层感性认识。第三部分,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从而获得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深层感性认识,并结合前文总结小学阶段课堂问题行为的一般特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四部分,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角度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原因。第五部分,根据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原因,并结合高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语文课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包括预防策略,行为矫正策略,心理沟通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