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脉,从五四到当代始终绵延不绝。中国的乡土小说始于“五四”时期,在20年代形成第一个高潮,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依然延续着自身独特的乡土体验和人文关怀,但在创作上呈现出诗化倾向和诗性特征,不仅展现出迥异于20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崭新面貌,同时又为此后的乡土小说创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现代小说的诗化传统一方面继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了“五四”时期大量涌入的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遭受西方现代文明侵袭的危机。在对城市现代化的焦虑之下,于文学创作中回归乡土和自然以重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这种文化动力是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形成的根本原因。尽管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等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其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但它们在存在形态上则表现出了共同的特点,在思想内容和文体上的探索和创造使得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论文以1930年代具有诗化倾向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现代小说诗化传统和诗化倾向的张扬,对诗化小说的定义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追溯现代小说诗化倾向的根源,即对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的继承以及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吸收,分析现代小说诗化的理论衍变以及乡土小说作家诗化追求的历史演进。第二章主要探讨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生成的条件,从外在的现实语境和内在的主体选择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促使了社会语境和文学审美的转向;另一方面作家们对现代化的焦虑以及回归本土经验的渴望形成了他们对乡土世界整体性的审美观照;再加上作家的操作技巧以及个人性格气质的影响,乡土小说在这种独特的背景条件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局面。第三章分析1930年代诗化乡土小说展现的心灵图景:抒写“田园牧歌”主题,建构“乌托邦”式的理想乡土世界;描写农村自然经济的崩溃和衰败景象,乡村苦难的叙述使作品呈现出“记忆挽歌”的形态;在人物塑造上则以理想化的手法挖掘乡村人的心灵之美,在“乡土”和“诗性”的碰撞中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第四章分析1930年代的诗化乡土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淡化故事情节造成的断片结构、以象征手法营造意境和情调,以及主观心理介入形成的抒情笔调三个方面。文体上的创新是作家们自觉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正是这种极大的艺术表现力使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诗意特征。第五章对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的价值和局限进行探讨。1930年代的诗化乡土小说作品拓展了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提升了现代小说的内涵,以另类的方式建构了乡土中国的文学形态,但对诗意的过分追求也导致了作品存在着过度美化、遮蔽现实的问题。同时,1930年代的诗化乡土小说展现了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不仅丰富了读者的审美经验,而且体现出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精神,但这种艺术上的超前也导致了其作品难以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带来文学理想的寂寞。1930年乡土小说的诗化倾向产生于外在文化背景和内在主观动因的双重作用下,是乡土小说作家们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为内忧外患下走向没落的古老中国所唱的一曲挽歌。尽管1930年代的诗化乡土小说存在着边缘性的尴尬,但它为中国现代小说以及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对当代乡土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批在其浸润下的作家作品登上文坛,为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众多作家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乡土诗化小说的清流汩汩流淌,最终汇入了现代文学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