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情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国外已有充分的实证基础表明其对于增加个体幸福感、创造积极健康进步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自我同情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为青年学生自我健康成长和更好的融入社会提供科学依据。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了综合理解自我同情的内涵及其与个体行为表现的关系,本研究从个体的特质自我同情和状态自我同情两个水平收集数据,以《大学生自我同情问卷》、《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SES)》和模拟助人情境为研究工具,以共计918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对611名大学生被试的调查显示,自我同情在总体水平上存在专业差异,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具体到各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大学生自我同情与求助、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退避、合理化、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  3.大学生自我同情与神经质人格特质存在很高的负相关,与开放性、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  4.人格特质能够显著影响自我同情的各个维度,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除了直接对自我同情产生影响外,还通过自责对其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5.实验室诱发的状态自我同情与助人行为倾向显著正相关。  6.是自我同情而非自尊,对助人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引进信息技术,但是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1世纪之后,包括我国在内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以“火箭”般的速度蓬勃发展,由此衍生出来的多媒体技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时代,国际间的政治对话与贸易往来,世界范围的信息与技术传播,资源与教育的共享都以英语为主要传媒工具1。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