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海洋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到42株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采用多种分类学方法对潜在的石油烃降解菌新种进行了鉴定,发现菌株PY97S为海杆菌属(Marinobacter sp.)的一个新种。对该菌株的石油烃利用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它能够降解11种PAHs;GC-MS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初始浓度为0.2 g/L的典型PAHs菲在10 d后的降解率可达到99%。根据功能互补的原则构建了三个三元菌群,采用GC-MS、重量法等检验其对石油的降解效果。结果发现,在营养培养基+原油环境中,DC10中各单菌之间协同效应最显著,15d对初始浓度为0.1g/L的原油降解率达到82.47%,相对于对照及其组成单菌均有显著提高。进一步考察了营养盐条件对菌群DC10石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陈海水+原油的培养基中,当N、P浓度分别为100mg/L、10mg/L时,营养盐对菌群的石油降解率提高最明显,15d对初始浓度为0.1g/L的原油降解率达到53.46%,比不添加营养盐的处理提高了26.72%。将构成降解菌群DC10的各单菌分别发酵培养,以细胞数1:1:1的比例配制溢油修复菌剂。为检验菌剂的石油修复效果以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实际海洋溢油事故的处置中,分别设计了室内模拟岸滩溢油修复实验和室外模拟岸滩溢油修复实验。在室内模拟实验中,设置了6种不同处理,采用GC-MS等对降解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1d后“降解菌群+营养盐”的处理对总石油烷烃和总烷基化多环芳烃降解率最高,分别为58.09%和48.92%,与阴性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4.09%和29.57%。在室外模拟岸滩溢油修复实验中,采用GC-MS、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对降解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降解率n-C17/Pr和n-C18/Ph计算,“菌剂+缓释肥”处理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5.65%和78.28%,“菌剂+水溶性营养盐”的处理的降解率分别为43.47%和45.07%,阴性对照的降解率分别为18.77%和18.67%。说明在模拟现场条件下添加缓释肥的溢油修复效果优于添加水溶性营养盐的处理效果。以上结果对于溢油修复菌剂及其复配营养盐在实际溢油事故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