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决策机制转变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要求下,教师作为课程决策者的角色受到了进一步强调,课程校本化为教师行使课程决策权力及专业自主提供了广阔平台。然而当前课程校本化中的教师课程决策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以分析课程校本化过程中教师开展了怎样的课程决策,并进一步反思实践中的教训、提取有利经验。国际文凭小学课程项目(IBPYP)在学校的实施必然要经历校本化的过程,教师需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持续、有效地做出课程决策。“探究单元课程”是该项目的核心课程,探究单元课程主题式、超学科的课程框架赋予教师充足的课程决策空间。本研究选取S小学IBPYP四年级探究单元课程,研究IB校本化过程中的教师课程决策,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搜集研究材料,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S小学IBPYP探究单元课程是如何被校本化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做出课程决策的;2.教师集体课程决策与个体课程决策分别表现出何种特征;3.教师课程决策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交代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方法与伦理,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对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施瓦布的课程审议理论和舍恩的反思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论述研究发现。具体来说,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从学校、年级以及教师个体三个层面论述了探究单元课程校本化过程中教师课程决策的内容、活动与产品。其中,教师参与学校层面的课程决策,产生了学校探究方案,实现了课程目标的校本化。在年级层面,以教师集体决策为主,包括年级组集体备课与教师非正式研讨,主要产生了探究单元计划与课程材料,体现了课程审议理论的若干内涵。在学校与年级课程决策的基础上,教师个体的课程决策主要以学生评价数据和教师个人直觉为依据,并表现出“在行动中反思”与“对行动的反思”。三级课程决策前后衔接,逐步实现探究单元课程的校本化。第六章是本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局限。纵观S小学IBPYP探究单元课程的校本化历程,可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是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因素,三级课程决策路径有助于教师提升课程对学生的适切性。在学校层面,教师参与学校探究方案的决策,促进探究单元课程从IB官方标准向学校层面的过渡;在年级层面,教师借助持续的课程审议完善探究单元计划,使课程契合年级的具体情况;教师个体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课程决策,使课程适应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2.S小学尊重教师的课程决策。具体来说,S小学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威,对教师的课程决策予以充分的信任,教师在课程决策中承担较小的风险。3.教师主要借助课程审议和个人反思开展课程决策。教师主要通过课程审议的形式开展集体课程决策;在教师个人的课程决策中,教师主要是实践性反思者,他们借助个人反思不断调整课程决策。但S小学四年级集体课程决策与个人课程决策仍存在以下问题:探究单元课程教师主导年级组集体备课,语文教师以及数学教师等并未积极参与年级组集体备课;教师个人课程决策较易于服从集体课程决策;教师开展课程审议和个人反思主要以自身经验为依据。这启示我们,在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学校应创建信任教师的课程决策氛围;建立教师课程决策的外部监督机制;构建自然合作的教师合作文化;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工具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对行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