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这华丽巨变的背后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生态代价。近些年,雾霾污染日益严重,几乎笼罩了华北平原地区、东三省地区、中部江淮地区。其中以华北地区的保定等地区最为严重。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阻碍,而细颗粒物(PM2.5)作为当前大气污染的“头号元凶”,以治理难度大、破坏性强、涉及范围广为特征,不断破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重要省份,汇集多种气候带,多个经济带和都市圈以及受周边多个雾霾天气较重省份的综合影响,让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更具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本文选取2016年—2018年安徽省PM2.5指数最高的四座重霾城市:宿州市、阜阳市、淮北市、亳州市,对其雾霾污染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建议。首先从真气网上收集了皖北四座重霾城市的PM2.5浓度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并运用GARCH模型进行建模,得到VE方程与ME方程相结合的雾霾污染数据进行各城市的现状分析;再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皖北四座重霾城市的三大类六个指标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最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时发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口城镇化率、城市人口规模与其他因素的相互综合影响会加重雾霾污染,而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和汽车拥有量的减缓增长可以显著缓解雾霾污染;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即使是具有共性的城市,仍然存在很多的差异,尤其是各个城市的雾霾污染问题需要依据自身情况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去实施适当的策略。第一产业,四座城市中只有宿州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四座城市均逐年增长,且区域区位优势比区域结构优势更加明显,四座城市均有着得天独厚的积极优势。第三产业,四座城市的年增长率都达到30%多,相比各自的第一和第二生产率都处于最大的增长速度。但四座城市第三产业的总偏离量却又都是负值,且都是三大产业中数值最低的,与此同时,四座城市的区域区位的偏离分量又比结构偏离分量更具有优势。最后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雾霾治理的经验,为安徽省雾霾现象的治理提出合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