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密切相关,保护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云南省是我国西南边疆典型的山区省份之一,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土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宜耕地的面积非常有限。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业结构的调整、耕地非农化侵占的猛增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耕地损失等,导致了云南省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尖锐。当前云南步入了经济加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建设对土地需求必将继续加大,云南省耕地资源短缺的形式显得愈发严峻,由耕地资源短缺进而产生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传统上,要解决耕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主要依靠行政与工程技术等手段,从耕地资源的本身想办法。本文研究的虚拟耕地战略则期望从耕地资源的社会属性出发,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最终达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保障边疆地区粮食安全的目的;为新形势下推进山区省份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在国内外有关虚拟耕地研究的基础上,从虚拟耕地战略的内涵着手,对云南省虚拟耕地战略的实施作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从云南省4种主要农产品的虚拟耕地含量分析来看,4种主要农产品的虚拟耕地含量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大豆的虚拟耕地含量最高,其次是小麦和玉米,含量最低的是大米。(二)根据虚拟耕地贸易现状分析,云南省主要农产品的虚拟耕地进口量总体上呈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出口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玉米是云南当前农产品虚拟耕地贸易中最主要的进口产品,在出口方面,小麦和大米则占主导地位。(三)从云南省虚拟耕地省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分析可知,在农产品生产成本方面,与粮食主产区省份湖北省相比,云南省在大豆的虚拟耕地中具有机会成本比较优势,而在大米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与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相比,云南省在大米产品上具有机会成本比较优势,而在小麦、大豆和玉米上处于比较劣势;在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竞争力方面,云南省大米、玉米、大豆三种农产品在贸易竞争平均指数分别为-0.42,-0.62和-0.38,说明这几种农产品在虚拟耕地贸易竞争中都处在劣势地位,云南省属于虚拟耕地净进口省份。(四)云南省的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分布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态势。由准则层因子贡献度分析可知,耕地资源供给是大多数州市共有的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主要贡献因素,保证耕地的资源的有效供应是提高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的主要条件。在耕地资源供应占主导地位的州市当中,土地垦殖率是多数州市所共有的贡献度最高的影响因子;社会因素主导型地区的虚拟耕地战略优势度则更容易受到城市化率和人口密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