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混酸(浓HNO3/浓H2SO4,1:1,v/v)对纳米碳管进行氧化处理,用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氧化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表面产生了一定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混酸(浓HNO3/浓H2SO4,1:1,v/v)对纳米碳管进行氧化处理,用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氧化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表面产生了一定量的羟基官能团,这些基团为接下来的共价功能化提供了反应点。高反应活性的线形聚丙烯酰氯通过其酰氯侧基的酯化反应共价接枝到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表面。由于碳纳米管表面的羟基仅消耗少量的酰氯基团,因此大部分的高活性酰氯基团仍然保留在接枝的聚合物链上,这些酰氯基团再和适量的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得到活性较高的多羟基功能化碳纳米管。通过FTIR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多羟基功能化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形貌。这些羟基为以后进一步功能化碳纳米管提供了一个活性平台。利用这个活性平台,本文采用原位缩合聚合方法将聚氨酯共价包覆到了碳纳米管表面。将多羟基功能化的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单体,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两种单体原位缩和聚合,使碳纳米管表面原位共价包覆上一层聚氨酯。同时利用FTIR、XPS表征了共价包覆聚氨酯的碳纳米管的化学结构,利用TEM和扫描电镜(SEM)对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热失重表征了聚合物的接枝率,结果表明有大量的聚合物接枝到碳纳米管的表面。将包覆聚氨酯的碳纳米管和聚氨酯基体在溶剂中混合,溶剂挥发后得到纳米复合材料膜。与纯聚氨酯相比,填充了1wt%的聚氨酯功能化碳纳米管,即含0.1wt%的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高了60.6%,模量提高了6.3%。
其他文献
在当前能源紧缺、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国内最大的工业废水处理厂、规模60万m~3/d的绍兴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围绕该厂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减污进行了各工艺环节实用技术的集成研究,以期解决面临的困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首先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进出水水质、污泥产量、物料消耗
全氟烷酸化合物(perfuoroalkyl compounds, PFAAs)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C-F键极高的键能,这类污染物性质极其稳定难以在环境中自然降解。PFAAs还具有远距离迁移性、生物富集性和多种毒性。PFAAs广泛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生物体中,其环境分布和环境行为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建立PFAAs的生物指示物对于PFAAs在环境中的区域分布和全球迁移行为研究尤为重
环氧树脂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以其多方面的优异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化工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环氧基团,固化时交联密度大,因此性脆、冲击性差,耐热性较低,
近年来,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高度集中、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生产总值上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增加。因此,生活垃圾处理和处置的
大气气溶胶作为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和粒径分布是研究其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影响的重要物理参量。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较高时,常常导致雾霾天气的发生,霾污染不仅会降低大气能见度,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大气边界层作为最贴近下垫面的大气,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大气层,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研究气溶胶粒子在边界层内的分布特征可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2017年1月1日~
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红树林生态监测的关键技术。本文以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的自然保护区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红树植被分类的流程和方法。在总结归纳了红树林生态监测中的卫星遥感技术方法后,针对红树植被遥感分类方法普遍存在对图像要求较高而分类精度差等问题,首先进行大量野外实地调查和严格的实测光谱分析,探讨基于SPOT-5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融合,并借助全球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