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诗作为我国诗苑的一枝奇葩,萌芽于晋宋之际而迅速绽放,并产生了两位成就卓著的名家─谢灵运和谢朓。本文的目的即在于以二谢的身世和山水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命运的悲剧和才性、诗歌的抒情以及诗歌艺术的沿革和诗风加以考察,以期发掘出二谢身上不同时代风貌的遗迹,梳理清二谢诗歌之间的脉络,进而窥见各自所属时代的诗歌的某些特质。 论文的引言简单介绍了二谢的家世与诗歌成就,以及研究现状和写作本文的目的。 论文的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以二谢的遭际为着眼点,结合时代、家族背景与个人才性等方面,对二谢加以比较。二谢同属陈郡谢氏家族,而分属刘宋与萧齐时代,因而其行为在染上家族特色的基础上又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统治者对门阀士族的打击使谢氏家族的力量日衰,衰微程度的不同使二谢的行为各呈狂捐与局促之特色。大谢秉家族余势,与刘宋新朝多有龄龋,“博而无检,”“多愁礼度”,狂傲进取,冀有所为。小谢则因家族已日薄西山和亲睹朝纲陵替中的血腥屠杀而战战兢兢地明哲保身,忧惧畏祸,眷念禄位。个性行为的差异却并没有改变二谢的悲剧命运,皆终遭屠戮。家族与时代的影响,也使二谢在个人素养与人生态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二谢皆工诗擅书,对文坛有较大影响,以才学与郡王交好而未得善终,好奖掖人才又有士族之傲气;皆追慕家族的显赫;俱受玄佛思想的影响而程度各异。 第二章主要对二谢诗歌的抒肾性加以分析。“诗缘情”的传统中断于玄言诗,而在山水诗中复归,并勃发于二谢诗歌之中。大谢的诗作抒写宦海沉浮的苦闷、眷念友朋的深情及对自然山川的体悟,情 一1 一感丰富,而非论者所指的“酷不入情\其诗在玄言与山水结合中亦透出情味,在情感复归过程中作用甚大/小谢诗则承“于旧识中获新情”的新的审美心态,革除大谢诗尚存的情理不能交融的弊病,对诗歌抒情领域有较大拓展。他眷念故乡,有着强烈的归家渴望;珍视友情,多酬赠之作,深情款款;闲情间出,情思独特。 第三章着重阐释二谢的诗风及沿革。大谢仕途失意,常怀愤惋,“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而又凌驾于山水之上,始终不能消除与自然的隔膜,其诗也不能达到圆融的境界。他又以“游”作为观照山水的主要方式,肆意邀游,必造幽峻,且寓目辄书,其诗多幽峭,而“颇以繁富为累’\小谢仕途得意/心态较为平和,与自然有一种亲和感,体悟山水多以“望”的方式,从日常景物中体悟自然之美,其诗多呈平秀清发之态。元嘉诗风之典重生涩与永明诗风之清新明丽更加深了二谢诗歌之间的这种区别。二谢虽诗风的总体风貌不同,却又有承袭与沿革,小谢在章法结构与风格、句法语汇及写景艺术上都明显得力于大谢,而在玄言的荡涤、婉美诗境的创造及对近体诗声律与体式的滋养等方面则取得了突过于大谢的成就。 论文的结语对本文的论点重加申说:固家族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虽然大谢柴傲不驯,小谢忧谗畏讥,眷念禄位,却皆以悲剧收场,令人叹惋;大谢诗流连山水,虽与之貌合神离,亦多真情流露/小谢诗则更贴近自然,拓展抒情领域;大小谢诗风不同,却也可见怄递与沿革之迹。由此出发,我们既可窥见刘宋与萧齐时代的某些社会状况,亦能领略各自所代表的“元嘉体”与“永明体”的诗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