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 Mitt.)是一种典型的荒漠旱生藓类,具有较强的耐旱特性。在荒漠干旱条件下,齿肋赤藓的种群发育和维持主要依靠无性繁殖,从定植发育到藓结皮的形成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本论文以齿肋赤藓为试验材料,在室内对其进行人工培养,比较不同灭菌方法、培养基质、植物激素和糖源对齿肋赤藓再生及分枝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微生境取材及水分条件对齿肋赤藓沙培植株生长、形态及光合生理的影响。该研究建立了有效的灭菌方法,优化改善了齿肋赤藓的人工培养条件,确定了人工培育齿肋赤藓结皮后期维护过程中的最佳水分条件,,为今后齿肋赤藓的大规模培养及荒漠藓结皮的恢复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及理论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次氯酸钠、酒精、升汞三种消毒剂,设置不同浓度及不同消毒时间,利用微型离心机进行旋转消毒,其中0.5%次氯酸钠20 s及1%次氯酸钠15 s旋转消毒的效果最好,齿肋赤藓配子体再生率分别达到97.33%和98.67%。2、改良Knop及Knop培养基在齿肋赤藓的培养中效果最佳,两种培养基下齿肋赤藓的配子体再生率、未污染率分别达到88%和90%、80%和85%;在植物激素的试验中得出,0.01 mg/mL IAA及0.1 mg/mL 2,4-D效果最佳;齿肋赤藓的组织培养不适宜使用糖源。3、不同基质对苔藓生长有显著影响,裸沙上培育的藓株密度及生物量最高,珍珠岩基质上生长的藓株平均高度最高,显著高于裸沙及蛭石基质(p<0.05),与混合基质(裸沙:珍珠岩:蛭石为1:1:1)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4、采自灌丛间裸露地的齿肋赤藓样品沙培植株的密度、盖度及生物量均高于灌丛下遮荫生境的样品,而株高的差别则相反;采自灌丛间裸露地的样品沙培后的植株中部和底部叶的宽度、顶部叶的叶片毛尖长均显著高于采自灌丛遮荫下样品沙培后的植株(p<0.05),叶长及中肋宽无显著差异(p>0.05)。5、中度湿润处理(每三天加水)与完全湿润处理(每天加水)和干旱处理(每六天加水)相比,人工培养齿肋赤藓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化学效率均显著较高(p<0.05);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较低,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干旱处理下的丙二醛(MDA)含量最高。由此说明,中度湿润处理下藓株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活性,更利于藓株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