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处理废润滑油粉煤灰的微波再生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hn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润滑油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产生了大量废润滑油,这些废润滑油可经过再净化、再精制等工艺得以回收再利用。在废油资源化处理技术中,吸附处理技术占有重要地位。在吸附工艺中,吸附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粉煤灰作为新型吸附材料,具有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等优点,可有效地用于废油的吸附处理。然而,吸附处理废润滑油后的粉煤灰失去吸附能力,且自身成为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必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处理。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处理废粉煤灰,让其重新获得吸附性能,是一种有效地途径。这些技术手段被称为再生方法,常见的再生方法有热再生、氧化再生、溶剂再生、光催化再生、电化学再生、微波辐射再生、超声波再生、超临界流体再生以及等离子体再生等。而微波再生作为一种高效、快速、节能的新型吸附材料再生方法,国内外学者已将此法应用于活性炭的再生,并就此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对粉煤灰的再生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吸附材料微波再生技术,探索性开展吸附处理废润滑油粉煤灰的微波再生研究。本论文以吸附处理废润滑油后的粉煤灰为研究对象,以微波为再生手段,以酸值为再生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微波功率、再生时间和粉煤灰颗粒大小这三个因素对微波再生效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再生粉煤灰试验条件;并对吸附处理模拟废油粉煤灰的微波再生和传统热再生进行了比较,考察了1-3次热再生和微波再生效率、再生前后粉煤灰表面结构和接触角变化;最后将粉煤灰的吸附—微波再生—再吸附工艺应用到实际废油的处理中,以水分、粘度、酸值、表面张力等指标,探讨再生粉煤灰对废润滑油的处理效果。再生实验表明,影响微波再生粉煤灰效率的因素依次是:粉煤灰颗粒粒径、微波功率、微波辐照时间,最高再生效率得到条件是粉煤灰粒径0.1-0.2 mm、微波功率800 W和再生时间2 min,此时再生效率达92.73%。热重实验表明,最佳热再生温度为400℃。微波和热再生的对比试验表明,经过3次微波再生后,粉煤灰的比表面、总孔体积和平均孔径逐渐减小,粉煤灰晶体定形化。经过3次热再生后,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逐渐增大,粉煤灰晶体无定形化。在获得相同的再生效率的条件下,微波能耗更低,仅占热再生的1/66~1/36。接触角实验表明,随着微波再生次数增加,粉煤灰与液体石蜡的亲和性降低,相对接触角增大,粉煤灰表面自由焓也降低。粉煤灰的吸附—微波再生—再吸附工艺应用到实际废润滑油的处理实验表明,粉煤灰吸附可以降低废油的酸值、水分、表面张力和运动粘度,而微波再生后的粉煤灰对废油吸附处理效果会变差,且随再生次数的增加,粉煤灰的吸附处理会变的更差。
其他文献
马可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他为世人呈现出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并在理论研究中为音乐教育提出了全新的音乐思想与教育理念。马可的音乐教育思想具
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一次文代会和第四次文代会在不少文学史著作中,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阶段划分的历史节点。从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始,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第一次文代会
<正> 怎样制定长期训练计划计划训练不是指几周的训练课程,而是对运动员进行数年的循序渐进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训练。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以往的训练基础上,计划内
<正>~~
期刊
作为智能电表通信技术研究的重要一个方向——短距离无线通信检测技术为短距离无线通信产品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智能电表领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检测技术的研究为电力系统
<正> 由于输电线上存在很强的干扰电压,因而在对电力线载波通信质量进行精确的分析与测量和进行高频保护专用收发信机的调试时,需要有较大功率输出的功率放大器,为此我们设计
<正>"诗化"还是"史化"?——从朱自清、王瑶对林庚著《中国文学史》的批评谈起1947年5月,林庚出版了他的《中国文学史》的完整版。这部并不很厚的书纵论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体
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环境恶劣,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是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根源。要使贫困地区脱贫,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人口迁移,减少人口压力,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