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震害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baba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给灾区的古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目前国内关于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的震害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认识。本文根据实际震害调查结果,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中古建筑木结构的震害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⑴给出了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的震害等级划分标准建议,考虑了建筑物文化艺术价值缺失程度的影响。根据震害调查资料,初步给出了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在遭遇不同地震烈度时的破坏概率,并计算了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的抗震能力指数。结果表明,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的抗震能力较强,高于按七度设防的砖混结构。   ⑵对汶川地震中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震害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归类,并结合现有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各类型震害的因为。结果表明:①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的破坏一定程度上与不合理的平立面布置有关;②榫卯节点是主要的耗能减震构件并能形成有效的梁铰机制,增强了木结构的抗震能力;③木构架在地震中不太可能发生长期所认为的柱底滑移隔振以及台基隔振耗能效应;④适当的维护以及合理的加固措施能有效提高建筑屋抗震能力。   ⑶指出了目前单体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安全评估以及修缮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应在翔实的现场调查和必要的检测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中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所暴露出的问题,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工程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由于我国文物建筑分布广泛,地震多发,因此其防灾减灾任务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群体文化遗产建筑的防灾减灾区划方法也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成果对木结构文化遗产建筑的修缮保护及抗震加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人类文明的先进性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必需的物质和资料。其中,城市的出现,为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人类在探索文明的过程中,为维持正常的生存
金沙江是长江流域的著名河流,其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金沙江两岸岸坡较陡,河床窄小,呈“V”型,称为高山峡谷型河流,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点。宁南小流域处于金沙
我国西部山区是泥石流分布集中的地区,以公路为主的交通网线不可避免地要穿越泥石流活动区,跨越众多泥石流沟。路线常常穿越地质背景复杂、地貌起伏大和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带,而这些地带正是泥石流多发地带,泥石流灾害往往形成卡脖子盲肠地段,一旦有大规模泥石流发生,就会阻断交通,造成重大损失。川藏、川滇、甘川和川陕等连接我国西藏、云南、四川、甘肃和陕西等西部省区的公路交通,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公路泥石流灾
局部双层柱面网壳结构是空间网壳结构的一种,它可在单层网壳结构的局部通过增加弦杆和腹杆,形成主要的受力体系;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律抽去双层网壳结构的部分弦杆和腹杆而形成
岩盐具有低渗透率及损伤自我恢复的特性。因此,利用岩盐洞室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储已被大家所公认。岩盐体作为石油和天然气储存的最理想场所,我们对它的研究也变得很重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向多功能、多用途方向发展,由于建筑物各部分使用功能的不同,对建筑物结构形式、柱网布置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了实现和适应这
水泥工厂预均化库屋盖结构通常采用双层球面网壳或双层柱面网壳,由于网壳跨度较大、荷载复杂,网壳设计难度大,同时具有较大的重复性,进行水泥工厂预均化库屋盖网壳的标准图设
随着城市地铁修建的越来越多,必然会遭遇到新建地铁隧道、过街通道等构筑物穿越既有地铁隧道的情况,仅西安地区近年来完成的穿越既有地铁隧道工程就有多处。然而,通过调查和
对现有及受损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是结构工程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兴而高效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被广泛
网壳结构是大跨度、大空间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具有刚度大、自重轻、造型丰富美观、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的特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网壳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