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卡塔克隆起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地层与沉积格局的分析,认为加里东中期I 幕运动使得卡塔克隆起区一间房组剥蚀殆尽且鹰山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晚奥陶世早期良里塔格组超覆沉积在鹰山组之上。鹰山组与良里塔格组之间的不整合面即为T7 4 界面。依据地层对比法的基本原理估算了卡1 区块三维区中12井、中17井该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分别为326m、272m;在此基础上对三维区主垒带以北进行了T7 4 界面剥蚀量的恢复,剥蚀量较高区域为中1井区-中12井区东南方向至主垒带北侧断层,其次是中11井-中19井局部构造带,其余均为剥蚀量相对较低地区;三维区主垒带以北剥蚀厚度约为140~320m。根据鹰山组残留厚度进行了古地貌单元的划分,主垒带为岩溶高地,中1井-中17井-中12井东南方向为岩溶斜坡,其他区域为岩溶洼地。通过“强反射”与“串珠状”等方法识别的可能储层发育点与剥蚀量较高区域及岩溶斜坡带吻合较好。仔细分析了已钻井鹰山组储层发育特征并进行井间储层的对比:卡1 区块5号圈闭鹰山组储层较发育,如中1井、中17井;中18井、中12井鹰山组储层发育较好;塔中10 号构造带西段中11井背斜构造鹰山组储层发育较差,如中11井、中19井以Ⅲ类储层为主;中15井鹰山组储层亦以Ⅲ类为主,主要与良里塔格组沉积前的古地貌有密切关系。由此可推测该岩溶斜坡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有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