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与医疗关系紧密,古印度佛教中包含了大量医疗保健的内容,佛亦有“大医王”之称号。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又是伴随着战争疾病的动荡时期。一方面,大批佛教经典得以传译,其中就有大量与医学有关的经典与经方;寺院广布于南北各地,依靠统治阶级的支持,寺院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广大民众也纷纷出家为僧,僧人数量增多,社会活动频繁。另一方面,灾害与疾疫频繁,加之各政权之间相互攻伐,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出于“自利利人”的目的,使得魏晋南北朝懂得医术的僧人开始了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活动。由于早期佛教未能受到重视,佛教也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外来僧人主要是西域、天竺的僧人,他们多勤学佛教“五明”,掌握外来医疗手段,对各种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治疗方法。这些外来僧人借助医疗活动,施展“异术”,且效果极佳,得到了上层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的青睐。在此过程中,佛教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传播。随着外来僧人数量的减少,汉地僧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在医疗活动上汉地僧人更加偏向于实际,采用多种医疗方式诊疗疾病,对当时脚气病、眼病以及寒食散的弊端进行总结,并撰写了大量相关著作。另外在此阶段汉地僧人还借助寺院力量建立“药藏”、“六疾馆”等,用于应对传染病的爆发,具有汉地医家“治未病”的防病思想。尽管佛教并不提倡僧人如道士那样追求长生,但魏晋南北朝僧人的日常生活与戒律中包含了大量医疗保健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僧人有严格的作息时间,饮食方面不食荤腥且有节制,大大减少了患病的几率。僧人还喜饮茶,这种习惯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魏晋南北朝僧人盛行修禅,禅定是佛教“三学”之一,是僧人修行的重要功课。僧人入定能反省自身,消除内心的烦扰,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寺院梵呗也流行起来。常听梵呗具有缓解疲劳,增强记忆力的功效。通过坐禅和寺院梵音陶冶身心,还能治疗身心疾病。相比较于常人而言,魏晋南北朝僧人大多长寿,原因即在于此。总之,魏晋南北朝僧人医疗保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还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此外,僧人在医疗保健上的成就也影响到中国传统医学,丰富了中国传统医药学在治疗手段、药物以及医德思想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