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快导体的制备、结构及应用性能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围绕NASICON型锂离子快导体材料进行展开,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溶胶凝胶法合成NASICON型锂离子快导体的性能研究;LiTi2(PO4)3的第一性原理计算;Li1+xAlxTi2-x(PO4)3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采用柠檬酸辅助聚合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一系列的NASICON型锂离子快导体材料Li1.2+xAlxMg0.1Ti1.9-x(PO4)3(x=0.1、0.2、0.3、0.4、0.5),并对该系列材料进行相关的表征测试,主要包括XRD测试,FT-IR测试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测试。采用交流阻抗法和多电流阶跃技术对材料进行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当x=0.2时材料的性能最好,电导率为3.29×10-5S/cm(523K)。然后通过PSC测试对该系列样品进行Li+扩散动力学的研究,计算的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材料Li1.2+xAlxMg0.1Ti1.9-x(PO4)3(x=0.2)的扩散系数最大,计算出的数值为3.87×10-9cm2·s-1,其晶粒内部电导率为1.31×10-4S/cm。  近些年来,第一性原理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尤其是电极材料方面,但是在固体电解质材料上的应用却极少见。因此,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锂离子快导体材料展开相关理论研究。  初步研究了LiTi2(PO4)3材料的电子结构以及Li+的扩散机制;构建一个LiTi2(PO4)3晶胞,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进行电子结构计算,并采用弹性能带法模拟晶胞中锂离子的扩散行为。并对其几何结构、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Li+的扩散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优化过后的晶体结构参数与实验数据得到的几乎是一致的;从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图可知LiTi2(PO4)3的能隙值大约为2.4eV,说明该材料为半导体;其中,锂离子借助M2空位在LiTi2(PO4)3中能快速迁移,计算扩散势垒为0.40eV。  进一步探究了Li1+xAlxTi2-x(PO4)3(x=0.05)材料中Al3+掺杂对体系的影响。构建一个2×2×1的超胞进行计算,主要涵盖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锂离子动力学研究。并计算该体系的锂离子空位形成能,发现空位形成能很低(-5.386eV)。研究结果说明,Al3+的掺杂后使能隙值略微减小;通过NEB法计算的Li+扩散能垒为0.397eV。
其他文献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由于这种高聚物加工工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超临界流体挤出、釜压、模压等发泡工艺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
钼(钨)酸盐晶体具有优良的闪烁性能,如:密度大、发光效率高、衰减时间短,被广泛应用于核物理、高能物理、医疗诊断等领域。本论文选择了钼酸镉(CdMoO4)、钼酸锌(ZnMoO4)、钨酸锌(ZnWO4)
热压/热变形是一种制备高性能的钕铁硼磁体的重要方法,本文探索了吸铸片、快淬薄带作为热压/热变形Nd10.5Pr2.5Fe80Nb1B6的原料选择,研究了粉末不同颗粒尺寸、热变形压力、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