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泛叙事”和叙事的跨文本与跨媒介研究,诗歌作为一门独特的叙事被逐渐提上叙事研究日程。同样,在后经典叙事背景下,蒙娜·贝克(Mona Baker)提出叙事对现实的构建作用,以此和同样具有构建作用的翻译产生结合的契机,成功的将叙事学引入翻译研究,并提出了四个翻译的叙事重构策略。《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里面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在整部小说中发挥着推动小说叙事的作用。本文基于蒙娜·贝克的社会叙事理论,对霍克思(David Hawkes)的《红楼梦》诗歌英译进行了详细分析,着重探讨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之下,译者如何通过对时空建构(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ing)、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framing through selective appropriation)、参与者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以及标示性建构(framing by labeling)四种策略的选择来介入冲突叙事,重构诗歌的叙事框架。通过对译者采用的叙事重构策略以及产生的相应的叙事效果的分析,来验证贝克叙事理论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本文通过运用贝克的四个叙事重构框架策略来分析《红楼梦》诗歌英译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并结合读者接受对叙事的构建作用,考察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内外因素,对翻译文本进行了全面、仔细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面对来自宗教、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霍克思使用各种有效的叙事重构策略对原文叙事进行重构。虽然原文叙事被解构并重构,但是达到了与原文类似的叙事效果。本文将叙事理论引入诗歌翻译领域,对贝克提出的四个框架化策略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补充。根据诗歌独特的诗性叙事语言特征,本文提出诗性叙事重构策略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案例分析。将叙事学视角引入诗歌翻译研究,旨在为诗歌翻译带来新的启示和反思,也为诗歌叙事学的构建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