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镰刀菌毒素的检测及其毒素污染分析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carnas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主要致病种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影响我国南方麦区、东北春麦区以及黄淮流域麦区的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镰刀菌引起小麦的穗腐,不仅使小麦产量和品质降低,而且在麦粒中存留有由镰刀菌代谢产生的真菌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伏马毒素(Fumonisin)、单端孢霉烯醇(T-2 toxin, T-2)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ON)等,危害人、畜健康。目前我国对真菌毒素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毒素的检测水平较低。本研究的目的便是通过对麦种中镰刀菌毒素的检测,明确镰刀菌毒素在我国各麦区小麦生产中污染与分布情况。实验选取以4种镰刀菌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制备的ELISA试剂盒,检测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183个冬小麦、46个春小麦品种(系)样品中的镰刀菌毒素含量,并利用SAS6.12软件(SAS 2006)对不同麦区小麦样品中DON、Fumonisin、T-2和ZON 4种毒素含量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和邓肯式多重比较,对4种毒素污染率进行卡平方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小麦品种(系)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污染水平较低,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其中,DON毒素平均含量相对较高(73.87μg/kg)。不同麦区毒素含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ON毒素、Fumonisin毒素、T-2毒素在不同麦区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ZON毒素在麦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东北春麦晚熟组的DON毒素含量最高,并与其它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4种毒素污染率进行卡平方分析结果显示,DON、ZON毒素在麦区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Fumonisin、T-2在麦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东北春麦晚熟组的DON、ZON毒素污染率最高。该结果与我国小麦赤霉病流行区域的分布基本相符,并深入分析了各麦区镰刀菌毒素的含量及分布状况,对赤霉病防控和小麦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由于我国小麦DON毒素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因此,本研究还建立了单克隆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DON毒素含量的方法,基本程序包括样品通过水提取,提取液用免疫亲和柱净化,Symmetry C18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和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对添加不同含量DON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86.11%~95.24%,变异系数(CV)为0.88%~2.59%,检测低限为O.1mg/kg,可用于小麦样品中DON毒素的检测。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入手,通过笔者的教学案例,改变传统传授知识的语法教学方式,激活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课堂,更新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激活;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语法;有效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16  一、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语言知识的五大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