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地铁头车不锈钢车体刚度、静强度和模态的对比分析,结合实际搭建了地铁头车车体的三维模型,划分网格[1],对车体重要部位进行有限元建模和应力平衡分析[2]。结果表明,一是在总体上这样的车体满足了疲劳强度方面相关要求。经论证推理对于相关各项性能的设计要求,该不锈钢地铁头车产品均可以满足。二是就最低频率模态而言,这样的车体所具备的整备模型方面最低模态频率比一阶的垂向弯曲模态频率(9.4Hz)低。该频率值不会诱发不锈钢车体与转向架间产生共振。三是车体关键部位结构在各工况下静强度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3]。借助于综合强度的计算,可以得知:车体部分高应力区主要集中在门柱上角、窗角、枕梁处立柱、枕梁腹板开孔等处。四是对其施加最大垂向载荷作用的条件下,该地铁头车车体的静挠度小于两转向架支承点间距的1‰。证明该车的刚度满足要求。在不锈钢地铁车辆的性能评价及车体建模方法中,本文进行了车体重量和基本参数的设计以及车体几何建模。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行了网格划分、有限元模型数据单位和坐标系统以及车体材料参数的设置,并且进行了该车辆的具体性能评定。本文还进行了该车辆车体刚度以及静强度方面的仿真分析、不锈钢地铁车辆车体模态仿真分析及疲劳强度仿真分析,为车辆性能评估奠定了基础。本文论述了BS标准的基本原理和疲劳强度评估载荷的工况以及疲劳考核标准,阐述了疲劳强度评估的包括设备吊挂点和车体疲劳。本文创建了不锈钢车体三维模型网格化,并进行不锈钢车体强度、刚度分析,施加多个工况,把工况的模型导入ANSYS,计算出车体受到最大应力是否小于许用应力。并计算整车的模态,分析能否产生共振。施加纵、横、垂向振动工况,验证焊缝疲劳寿命是否符合使用寿命,完成该不锈钢地铁车辆头车的车体模态、静强度、刚度和疲劳强度等维度的有限元分析,论文对地铁头车不锈钢车体的上述分析,有效解决了对不锈钢地铁车辆车体产品性能的分析验证难题。为其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同类产品的刚度、强度和模态分析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