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与TNF-α、IL-1β、IL-6、IL-8等变化的关系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复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模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动态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白介素-1β(IL-1β)、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8(IL-8)的变化水平。 2.复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模型,观察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变化,同时检测脑组织匀桨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第一部分复制HIBI模型实验动物选用出生后7天、体重12~19g的SD大鼠。 HIBI组共30只,分0h、1h、2h、4h、8h、12h共6组,每组5只。实验对象在氯胺酮麻醉下(剂量按100mg/kg)行右颈动脉结扎术,在室温下放置1~2小时后进行低氧处理:将动物置于37℃恒温的密封容器中,给以8%O<,2>+92%N2混合的气体2小时,之后分别按6组在相应时间取出。 对照组:SD大鼠5只,不做处理,置于常温常氧环境4h。 1.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反映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 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1β、IL-6及IL-8的水平。 第二部分复制HIBI模型:方法如第一部分。 1.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不同时相脑中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 2.采用放免法测定不同时相脑组织匀桨中TNF-α含量。 结论: 1.颈动脉结扎加低氧处理可以成功复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且细胞内水肿在缺氧缺血后2小时即已明显出现。 2.发生缺氧缺血损伤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细胞内水肿、脑出血、炎症细胞浸润。随着缺氧缺血的时间延长,病理损伤的程度也逐渐加重。TNF-α、IL-1β、IL-8于缺血缺氧后明显升高,IL-6于缺血缺氧后先升高后降低,表明细胞因子均参与了缺氧缺血性脑病。 3.缺氧缺血后脑组织AQP4主要表达在脉络丛、室管膜上皮、海马及水肿区,随着时间的延长,AQP4表达呈增高趋势。对应的病理改变为细胞内水肿、炎症反应。脑组织内细胞因子TNF-α在缺氧缺血后明显升高,表明AQP4和TNF-α与新生鼠缺氧缺血损伤后脑水肿的关系密切,且二者之间可能有某种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虽然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已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但房颤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目前临床应用的导管消融术式多与肺静脉前庭相关,因此,肺静脉前庭的解剖结构与电生理
研究背景及目的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毒性过程被认为与中风、癫痫、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重大神经系统疾患的发生发展有关,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 N-methyl-D-asparate receptor, NMDAR)在此过程中起最主要的作用。人们试图通过干预谷氨酸兴奋毒性损伤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来实现神经保护与损伤修复的目的,但结果均不尽人意。抗兴奋毒性研究急需找到新的靶点
目的:  回顾性的分析研究II型和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经腹部经食管裂孔切开入路与经左前外侧胸部入路根治术对患者近期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比观察与探讨经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