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的生活追求发生着质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意味着人民既要过上物质富裕的生活,还要过上环境优美的生活,更要过上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的生活。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了发展起来后的阶段,也面临着发展起来后的诸多问题,人民群众的需求由量转向质,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尤其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顺应时代潮流,把“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内容之一,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脉相承、互为表里。“美丽中国”建设既是时代提出的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解决中国社会转型中自然环境的不美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人心理的疏离等现实问题,回归“美起来”与“强起来”的正题,正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建设美丽中国,重在厘清“美丽”之意蕴。“美”既指称美的感觉和美的事物,更内含“品质”与“善”之美,体现人的需要多样性与超越性的维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的生活需要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超越了“物质”与“文化”的传统需求领域,不仅在量上,更凸显了质的、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绿水青山与环境友好等生态需求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就业、医疗、食品安全等社会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美丽”既是指优美的生态环境,还包括和谐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美好的心境等,这些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的核心主线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如何解决好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兼具“美”的自然属性和“善”的社会属性,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关系。要言之,“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对象化,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对象化活动,是社会(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化的实践过程,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最终指向生态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本文将立足于狭义生态文明对“美丽中国”进行研究,上升为建设包含自然之美、社会和谐之美、人文化成之美、国民身心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等在内的“美丽中国”的多维度综合。本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现实背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批判地吸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厘清“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思想渊源,此为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梳理了党的十八大前后“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形成历程,梳理其实践层面的逻辑脉络,从历史逻辑的维度统观其历史地、渐进地形成过程。第三章通过对“美丽中国”建设时代依据的把握,阐明当今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条件不同于过往环境保护的特殊之处,即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是其现实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其现实基础,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性趋向是其时代坐标。进而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概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的论述及其语义学与语用学推演出“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时代性与过程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的基本特征,遵循真善美相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应然逻辑与重要原则。第四章是本文的理论主体章,将“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内容概括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存在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以阐明“美丽中国”之内蕴。第五章从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在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观的视域下,根据“美丽中国”的建设经验与现实困境寻求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梳理了生态文化化育、物质基础保障、制度法治体系、生态安全屏障等四方面作为建设的基本方面。本文试图建构自然之平衡基础上的社会之向善、人文之臻美、身心之平和的“美丽中国”图景,剖析其“实然”状态,寻求达到真善美之统一的最高境界即“应然”状态的新时代路径。建设美丽中国并非空中楼阁,既顺应时代发展大潮流,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是在物质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多方面需要等质的需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把描绘“美丽中国”的美好图景诉诸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从而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本文认为,通过塑造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生态人”,即具有理性思维、合理需要、简约生活、生态精神的生态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经由绿色发展的中国道路走向强国目标,走向和谐共生的共产主义社会。
其他文献
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是婴幼儿期起病的一种罕见且严重的发育和癫痫性脑病(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DEE)。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或热诱发性癫痫和全面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DS最特征性的两大类临床表征。SCN1A基因与DS之间存在高度特异,SCN1A基因编码翻译SCN1A蛋白即
我国旅游业起步晚,但发展快,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但由于与其他产业关联密切,旅游业对外部环境极为敏感。当今时代,全球处于“风险社会”之中,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轨转型时期,社会风险增多。另外,旅游活动本身也潜藏着许多风险因素。可以说,我国旅游突发事件易发频发的现象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并存。因此,旅游安全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政府作为旅游安全管理
本文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和英语研究成果为对象,对苏轼文学在海外的英译、传播、接受和影响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本文的时间范围包括了自苏轼文学作品西传的19世纪中期至21世纪的今天,空间范围主要覆盖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以英语为母语或主要交流语言的国家,研究对象涵盖了英译和研究苏轼文学最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研究者及其成果等。本文通过对有关苏轼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英文论文、英
在消费主导的现代社会,非遗产品生产主体(企业、传承人等)应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设计、生产和营销,才能使非遗产品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本研究以购买非遗产品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认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营销领域文化认同的概念、维度及其影响因素,至今仍未形成共识,也缺少针对非遗产品文化认同的测量工具,将其与购买意愿联系起来的实证文献也比较少
朵玛塑板,藏语称作“?”,是为了简化朵玛制作过程中繁琐的程序,用糌粑面团在塑板上拓印朵玛需要的“堆”、俑像、南咯、降普、箭、纺锤、神馐、动物、植物、供养物、神鬼等形象运用到食子之中飨祀鬼神。研究朵玛塑板能客观地解读和探究隐藏其后的文化史,也能弥补正史研究中仪式、民俗、生产、生活等资料不足的现象。学界对朵玛塑板虽有关注,但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首次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朵玛塑板的文化内涵和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凸显,引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总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核心和根本目的,既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的收入、福利等方面的客观获得,又强调实现以资源节约和环境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德治、法治缺一不可,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法治价值的实现,法律的更好执行需要德治的滋养与引导;德治价值的实现,道德的更好实施需要法治作为基础与保障。德治主要以道德体系为载体,为法治提供价值基础;法治则以法律制度为载体,为德治提供保障基础,两者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德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德法结合向纵深发展,德法结合助推国家治
“红河哈尼梯田”是由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对人类社会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中国的第45项世界文化遗产,对“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灌溉制度、组织原则、技术结构和水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哈尼梯田灌溉社会与中国北方的“治水社会”有显著的区别。元代开始,在红河南岸地区由王朝国家任命的“十土司,十五掌寨”分区辖制,这些划片面治并实
磺酰化/硒化环状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化学和生物活性,广泛地存在于药物活性分子中。构筑磺酰化/硒化环状化合物的传统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反应条件严苛、底物官能团耐受性差以及底物需要预活化等。因此,发展简单、高效、绿色的合成方法以构筑磺酰化/硒化的环状化合物是有机化学合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自由基串联环化策略作为一种高效构建复杂环状分子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引起化学家的关注。自由基启动的串联环化反应的
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不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包括植被多样性丧失和土壤肥力降低。磷(P)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有效性对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过度放牧和刈割作为常见的草地管理方式,可显著降低草地土壤磷含量。然而,目前有关不同放牧强度和刈割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参与草地土壤磷转化过程及对土壤磷有效性影响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