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降胶州湾的海岸演变——兼论番薯种植所产生的影响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A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海水动力学的方法“复原”了历史时期胶州湾海岸演变情况。研究表明,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胶州湾的三条海岸在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海岸变迁状态。研究发现,清同治之前,胶州湾海岸发育缓慢;同治之后,海岸淤涨速度加快。同治之后,胶州湾海岸线变迁速度加快与番薯在这一地区的广泛种植有很大的关系。番薯的自然属性使人类开发山地和丘陵地的能力增强。山地和丘陵地的大规模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加剧了胶州湾海岸的淤积。番薯种植在各县呈现不同的分布景观。各县番薯种植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对胶州湾的海岸变迁产生了不同的作用。番薯在大沽河上游的招远县和小沽河上游的掖县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很低。掖县和招远县的番薯种植对胶州湾海岸变迁加速的影响很小。高密地处平原,经济作物发达,因而番薯种植面积很小,但亩产量却很高,番薯在高密呈现零散点状分布的景观。这样的分布状态不会对胶州湾的海岸变迁产生太大的影响。莱阳和平度两县的山地丘陵地带处于沽河流域的中游区域。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土壤使得番薯在这两个县的种植面积非常大,呈现出山地丘陵地大规模种植的景观。番薯在这两个县的大规模种植加快了山地丘陵地水土流失的速度。大量泥沙随大沽河、小沽河注入胶州湾,加速了海岸线的变迁。莱阳和平度低山丘陵区的大规模番薯种植是造成清同治后胶州湾北海岸发育明显的主要原因。番薯在胶州呈现南部密集种植、北部零散分布的地域特征。南部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是洋河流域的所在地。番薯在这一地区的种植致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快了胶州湾西海岸的发育速度。番薯出现后,即墨南部低山丘陵地带得到大规模开垦。番薯种植所造成的泥沙随白沙河、李村河、墨水河等流入胶州湾,造成海岸发育明显。这些河流较短、流域面积不大,因而使得胶州湾东海岸虽然发育明显,但却没有像西北海岸那样剧烈。各县番薯的不同分布景观反映了各地不同的自然差异。
其他文献
中国与琉球,一衣带水,两国关系源远流长,特别是明清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在这友好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官方文书档案,这些文书档案既是中琉友好往
十三至十四世纪,是东方人的世纪,蒙古人的铁骑踏平了大半个欧亚大陆.所到之处,不仅是武力的征服,更有驿路的开辟与畅通,贸易的兴盛与发展,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宗教的传播与消长
吕陶字元钧,号净德,四川成都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卒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宦经历长达五十余年之久。他亲历了北宋中后期
本文以福建盐区与两淮盐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性研究发现,明政府对两淮盐区和福建盐区的管理存在政策上的差异,由此也导致两盐区的不同管理走向。因行政效能的不同,
1919年在朝鲜和中国的历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朝鲜爆发了三一运动而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兰一运动是朝鲜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自发性的反帝全民爱国运动,而以五四爱国
清末,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企业,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而其中的第一家则是轮船招商局。它既是股份制企业又是“官督商办”企业。学术界对“官督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