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白介素(6、8、4、10)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hors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陕西部分地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中医证型与IL-6、IL-8、IL-4、IL-10的关系,为IBS-D的临床准确辨证提供临床数据,以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择陕西部分地区IBS-D的患者,收集中医证型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脾胃湿热四个证型的患者各30例,并随机选取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组成五组,分别为A、B、C、D、F,分别测量外周静脉血中 IL-6、IL-8、IL-4、IL-10含量及乙状结肠处肠黏膜细胞因子 IL-6、IL-8、IL-4、IL-10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中医症型与外周静脉血中IL-6、IL-8、IL-4、IL-10含量的关系。  结果: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定量检测血清中 IL-6、IL-8、IL-4、IL-10含量发现:A组外周血 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含量分别为135.45±29.14 Pg/ml、85.72±22.33 Pg/ml、55.90±15.09 Pg/ml、33.19±11.17 Pg/ml;B组外周血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含量分别为166.55±28.04 Pg/ml、89.38±18.07 Pg/ml、62.35±17.82 Pg/ml、40.19±13.27 Pg/ml;C组外周血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含量分别为101.21±22.47 Pg/ml、69.42±19.06 Pg/ml、59.71±16.83 Pg/ml、21.01±10.32 Pg/ml;D组外周血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含量分别为100.43±24.66 Pg/ml、68.52±19.42 Pg/ml、60.27±14.31 Pg/ml、42.06±11.22Pg/ml;E组外周血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含量分别为91.66±25.41 Pg/ml、67.51±21.12 Pg/ml、43.25±13.69 Pg/ml、20.43±10.97Pg/ml。其中A、B组外周血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外周血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仅部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C组为IL-6、IL-4因子与健康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D组为IL-6、IL-10因子与健康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将外周血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含量与中医症型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医症型肝郁脾虚型与外周血IL-6、IL-8、IL-4、IL-10细胞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444,0.475, 0.512,0.431; P<0.05);中医症型脾胃虚弱与外周血IL-6、IL-8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363,0.407; P<0.05);中医症型脾肾阳虚仅与外周血 IL-6因子呈正相关(r=0.365;P<0.05);中医症型脾胃湿热与外周血IL-6、IL-10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485,0.466;P<0.05)。不同中医症型的患者其乙状结肠处肠黏膜标本组织内细胞因子的水平是不一致的,其中A组乙状结肠处肠黏膜标本组织内IL-6、IL-8、IL-4、IL-10含量分别为40.35±10.72Pg/ml、19.84±2.17Pg/ml、9.48±1.04Pg/ml、5.49±1.22Pg/ml;B组乙状结肠处肠黏膜标本组织内IL-6、IL-8、IL-4、IL-10含量分别为28.96±9.46Pg/ml、18.57±2.66Pg/ml、6.01±1.32Pg/ml、2.07±1.17Pg/ml;C组乙状结肠处肠黏膜标本组织内IL-6、IL-8、IL-4、IL-10含量分别为42.51±10.32Pg/ml、16.13±2.41Pg/ml、5.52±1.09Pg/ml、2.17±1.19Pg/ml;D组乙状结肠处肠黏膜标本组织内IL-6、IL-8、IL-4、IL-10含量分别为34.83±9.07Pg/ml、17.01±1.04Pg/ml、5.27±1.22Pg/ml、6.63±1.15Pg/ml;E组乙状结肠处肠黏膜标本组织内IL-6、IL-8、IL-4、IL-10含量分别为20.71±7.81Pg/ml、16.44±3.16Pg/ml、5.07±2.63Pg/ml、2.12±1.39Pg/ml。  结论:1. IBS-D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L-6、IL-8、IL-4、IL-10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免疫机制为IBS-D重要的发病机制。  2.对于中医不同症型的IBS-D患者,其中医症型与外周血细胞因子IL-6、IL-8、IL-4、IL-10的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肝郁脾虚型与外周血细胞因子IL-6、IL-8、IL-4、IL-10的含量呈正相关;脾胃虚弱型与外周血细胞因子 IL-6、IL-8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外周血细胞因子IL-4、IL-10未见明确相关性;脾肾阳虚仅与外周血IL-6因子呈正相关,与外周血细胞因子IL-8、IL-4、IL-10未见明确相关性;脾胃湿热与外周血IL-6、IL-10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外周血细胞因子IL-8、IL-4未见明确相关性。  3.病变段肠管内细胞因子IL-6、IL-8、IL-4、IL-10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为内分泌系统参与IBS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可能也是IBS患者内分泌网络调控失常的重要环节。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肺癌的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标志物、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分析中医证型在其中的分布情况,以完善肺癌的中医辨证体系,获取更为确切的肺癌中医治疗
目的:研究加味泽泻汤对大鼠高脂血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⑴加味泽泻汤对大鼠高脂血症早期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取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