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与本地联姻对象的比较,了解异地联姻对象及其家庭的基本特征和择偶模式,分析异地联姻者的婚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提供政策决策依据。研究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吴江市6个乡镇6个村的本地联姻和异地联姻各300对已婚夫妇进行以自填为主的问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10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本情况、恋爱与择偶、婚姻质量等方面。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异地联姻异地方以女性、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为主,个人特征与婚入地人群相近。20世纪异地联姻者中本地方结婚时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略低,21世纪异地联姻者异地方与本地联姻对象相似。夫妻个人资源差与本地联姻夫妇相似,性格上同质化比例更高。与本地联姻相比,异地联姻本地方婚前家庭条件略差,婚后则相近。(2)异地联姻夫妇的择偶途径以第一生活领域(家庭)为主,但在逐步往第二(工作)、第三(业余生活)生活领域过渡。男女择偶标准趋同,优先关注感情、健康、性格和人品因素,地方社会经济环境是异地联姻重要的外在动力。(3)异地联姻对象在婚姻质量的5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婚姻生活满意度79.75分、对配偶满意度78.81分、物质生活满意度66.91分、夫妻亲密性60.53分和夫妻和谐88.77分,异地联姻家庭的婚姻质量与本地联姻家庭相似。外来媳妇家庭妻子对婚姻质量的评价低于丈夫。(4)与婚姻质量相关的人口学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自我外在形象评价和性格,婚恋观和行为影响因素有择偶时注重般配的程度、性生活重要性和婚前感情深度,家庭因素则有家庭生命周期、重大事件管理分工、家庭关系、家庭收入、夫妻观念差异和夫妻关系的维系因素等。邻里关系与婚姻质量的所有维度都呈现正相关。(5)异地因素使得异地联姻中异地方对配偶评价和夫妻亲密性降低,也通过影响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评价、婚前感情程度、婚前了解程度、性生活重要性观念、人均收入、重大事务决定权、夫妻年龄差、观念同质性和个人资源等因素间接或交互作用于婚姻质量。结合调查发现,研究对未婚人群择偶、已婚人群婚姻互动与和谐社区建设都提出了一些提高婚姻质量的建议。研究认为新时期“门当户对”的内涵不仅指双方家庭背景的相似,更多地是指夫妻个人的同质性,特别是观念上的同质性。在异地联姻的婚姻交换中存在地区优势与个人资源之间的跨越式交换。异地联姻和本地联姻婚姻质量趋同的可能原因有文化现代化、对外地人歧视的减少、异地联姻的选择机制、择偶模式的现代化转变和家庭关系的相对简单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