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都分布着许多以民族聚居为特征的少数民族居住区,由于这些少数民族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居住风俗和宗教信仰,因此,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了游离于城市主体居住环境之外的特殊居住区域。
在我国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忽略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等特殊要求,因此,很多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居民宁可生活在原来居住环境质量较差的聚居区内,也不愿搬入新建的居住区,这也给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建、改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许多城市中都存在一些城市基础和配套设施不足、居住条件简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区域犹如“城中村”一样,成为城市建设开发的死角。这种特殊的城市现象的存在不仅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导致城市民族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以天津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天穆村为研究案例,以社会学,民族学和城市规划学理论为研究指导,对天穆村居民社区的人口结构和居住现状进行了实地勘查调研,对回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与行为轨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归纳了影响回汉两民族交流的障碍和不利因素。
文章通过对回族聚居社区的分析研究,提出在我国的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策略中,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应尊重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建设一些适宜少数民族居住的新型社区。文章探讨性地提出了我国城市中建设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对策、可能采用的形态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划方法及管理措施,希望我们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使所有民族的城市居民都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和谐、优美的城市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