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中民族聚居区的居住模式研究——以天津回族聚居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z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都分布着许多以民族聚居为特征的少数民族居住区,由于这些少数民族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居住风俗和宗教信仰,因此,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了游离于城市主体居住环境之外的特殊居住区域。 在我国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忽略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等特殊要求,因此,很多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居民宁可生活在原来居住环境质量较差的聚居区内,也不愿搬入新建的居住区,这也给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建、改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许多城市中都存在一些城市基础和配套设施不足、居住条件简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区域犹如“城中村”一样,成为城市建设开发的死角。这种特殊的城市现象的存在不仅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导致城市民族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以天津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天穆村为研究案例,以社会学,民族学和城市规划学理论为研究指导,对天穆村居民社区的人口结构和居住现状进行了实地勘查调研,对回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与行为轨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归纳了影响回汉两民族交流的障碍和不利因素。 文章通过对回族聚居社区的分析研究,提出在我国的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策略中,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应尊重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建设一些适宜少数民族居住的新型社区。文章探讨性地提出了我国城市中建设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对策、可能采用的形态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划方法及管理措施,希望我们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使所有民族的城市居民都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和谐、优美的城市家园。
其他文献
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我国的城镇建设日渐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建设步上了城市建设大拆大建的后尘,改造中不乏将很多还未到使
宜居城市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科学研究领域中新生但迅速成为热点的课题,同时也是目前城市政府和城市居民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论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对宜居城市思想的起源、形成
学位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城市当中逐渐出现了一种以轨道交通枢纽为载体,多种功能复合,承担一定城市功能的综合体.这类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是随着轨道交通建设而产生的一种建筑
高层建筑下部空间是随着城市三维立体化的迅速发展的产物。它是化解城市生存空间短缺、城市要素立体化与城市基面平面化矛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因而以其作为特定的研
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针对村庄居住空间的“村庄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前规划标准、规划理论、规
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进入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阶段,城市中大量的工业遗产建筑被闲置、废弃,这些失去生产功能的工业遗产建筑是城市文明进
在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城市的外在体积以及内在功能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城市空间与城市配套设施却相对滞后。城市功能演变过程中,公共空间与城市功能之间
全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各自理论的发展特点和与城市发展的对应特征。 第二章,主要对几个比较成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