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阶段的教育遵循保教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和谐的发展是幼儿园的主要工作方向。其中,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幼儿身体健康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要素,并以S省6所示范幼儿园中的81个活动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观察及录像、访谈等方式,根据编制的《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观察记录表》从主体体验性、交往互动性和身体空间性三个维度,分析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整体情况较为理想,但是主体体验性、交往互动性与身体空间维度之间差异显著,各维度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主体体验性的维度上,教师对幼儿的引导欠缺,不利于幼儿进入深度体验的状态;活动延伸不足,不能继续引发幼儿的后续体验。在交往互动性的维度上,活动分组不合理,没有顾忌幼儿之间能力的差异;教师未能对幼儿提供选择玩伴的机会;投放的材料不能诱发幼儿进行交往互动的愿望。在身体空间性的维度上,活动空间与不同能力差异的幼儿匹配度低;教师对活动空间的调适性较差;幼儿缺乏对空间建构的主动性。本研究通过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探讨了幼儿班级、教师的学历、教师的教龄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影响。经数据分析发现,幼儿班级、教师的学历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教师的教龄不对其产生显著性影响。对此,提出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改进建议,第一,幼儿园方面要积极创设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有利条件,具体做到:首先,增加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幼儿获得深入的体验;其次,丰富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材料,满足幼儿交往互动的愿望;再次,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场地,促进幼儿自主建构空间位置;最后,加强对教师体育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第二,教师方面要加强对户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注重引导,促进幼儿对活动的深度体验;其次,为幼儿创设交往的契机,实现交往互动的自主性;再次,创设难度适宜的活动空间情境,并根据幼儿能力逐步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