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有效性,通过比较传统针刺组(针刺组)在改善偏头痛症状及生活、工作残疾指数方面是否优于安慰针刺组(假针刺组),以明确针刺疗效的特异性。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名符合诊断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各30名。针刺组取穴:主穴:合谷(双侧)、太冲(双侧)、太阳(单侧)、率谷(单侧)、风池(单侧);配穴:阳明经:头维(单侧);太阳经:天柱(单侧);厥阴经:百会(单侧);操作方法: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德国asia-med公司所生产的NO.16针灸针,针刺后每穴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3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手法一次,共行针四次。以4周为一周期,隔日1次,治疗10次,休息9日后开始下一周期的治疗。共治疗8周、20次。假针刺组取穴:于颈肩部选取八个刺激点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避开腧穴处取穴。刺激点1:肩井与巨骨连线的中点处(双侧);刺激点2: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刺激点3: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刺激点4: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操作方法: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德国asia-med公司所生产的streitberger针灸针,针刺后每穴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3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手法一次,共行针四次。频次、疗程及时间同针刺组(即便患者在治疗期间达到临床治愈,仍需坚持做完2周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及治疗后三个月随访期偏头痛每4周发作的总时长、疼痛强度总分及偏头痛残疾评估得分较基线期的变化值,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在治疗期5-8周结束后及随访期17-20周结束后,针刺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假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期1-4周结束后,两组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2、针刺组偏头痛每4周疼痛持续的总时长在各节点较基线期均明显减少(P<0.01);与假针刺组相比,除治疗期1-4周外,其余节点针刺组发作总时长明显少于假针刺组,且疼痛持续总时长趋于稳定,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两组偏头痛每4周疼痛强度总分(VAS总分)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针刺组在治疗期和随访期较假针刺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针刺组在治疗期和随访期偏头痛残疾评估得分(MIDAS)较基线期均明显降低(P<0.01),假针刺组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能够有效得减少偏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降低疼痛强度,改善残疾程度,疗效持续时间长,长期疗效优于假针刺,且不良反应少,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