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在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胃癌(60例胃非黏液腺癌、20例黏液腺癌)患者和47例PGL(22例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25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的PET/CT图像资料。首先行螺旋CT扫描,后行PET采集,对病灶最大厚度、SUVmax值、CT值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其中两组间的SUVmax值比较采用SNK方法;累及胃组织部位、病灶形态,胃壁、粘膜形态采用χ2检验;组内病灶最大厚度、SUVmax值进行两变量Pearon相关分析。分析淋巴结转移及脾肿大情况时,仅将样本划分为PGL及胃癌两个类别并采用χ2检验对两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及原发胃淋巴瘤患者的PET/CT图像均可表现为胃壁增厚,胃癌胃壁以局限性或节段性增厚多见,而PGL以弥漫或节段性胃壁增厚多见。22例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患者中,病灶形态I、II、III型分别为8、8、6例,2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分别为13、7、5例,20例黏液腺癌患者分别为2、7、11例,60例非黏液腺癌患者分别为12、21、27例。4类不同病理学分型患者的病灶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49,P<0.05)。胃癌患者中,7例合并脾肿大,16例累及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PGL患者中,10例累及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12例合并脾脏肿大。在全身淋巴结转移情况方面,无淋巴结转移、仅累及纵膈单侧淋巴结群、累及纵膈双侧淋巴结群胃癌组分别为50、16、14例,PGL组分别为26、12、9例。PGL患者较胃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脾肿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L与胃癌患者在肾门下淋巴结及全身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胃癌患者中,79例表现为FDG阳性,仅1例黏液腺癌患者FDG阴性,分期为T3期。47例PGL患者中,46例表现为FDG阳性,仅1例MALT患者FDG阴性,分期为I期。MALT淋巴瘤组、DLBCL组、黏液腺癌组、非黏液腺癌组患者CT值分别为:41±11HU、38±9HU、40±11HU、40±8HU,SUVmax值分别为4.6±2.9、18.3±7.6、5.6±1.9、9.9±6.6,病灶最大厚度分别:1.3±1.1cm、2.6±1.5cm、1.9±0.9cm、2.1±1.2cm。4类不同病理学分型患者病灶的SUVmax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22,P<0.05),两两比较发现:MALT与黏液腺癌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类不同病理学分型患者间的CT值和病灶最大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4类患者各自SUVmax与病灶最大厚度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055,0.346,0.226,0.133,P>0.05)。MALT组、DLBCL组、黏液腺癌组、非黏液腺癌组累及贲门患者分别为:4、7、5、27例,累及胃体患者分别为:14、16、13、28例,累及胃底患者分别为:5、7、2、16例,累及胃窦患者分别为:3、17、9、27例。累及胃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01,P<0.05)。累及贲门、胃体、胃底部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MALT组、DLBCL组、黏液腺癌组、非黏液腺癌组胃壁形态僵硬患者分别为1、10、8、26例,粘膜可见溃疡者分别为6、18、10、34例,胃壁形态及粘膜溃疡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χ2=11.221,P<0.05;χ2=10.028,P<0.05)。结论:PET/CT在胃癌及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胃癌较PGL更易出现胃壁走形僵硬及粘膜溃疡,尤其是非黏液腺癌患者;PGL作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更容易引起脾脏肿大;MALT组、DLBCL组、黏液腺癌组及非黏液腺癌组患者的FDG摄取水平不同,DLBCL的SUVmax值明显高于其它三组,MALT组及黏液腺癌组患者的SUVmax值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后两组的FDG摄取水平低,PET/CT检查可出现假阴性的现象,故对于具有相关临床症状,PET/CT结果阴性的患者应警惕这两种疾病的可能;胃癌及PGL的病灶形态均可出现Ⅰ、Ⅱ、Ⅲ型。MALT组及DLBCL组以Ⅰ、Ⅲ型多见,黏液腺癌及非黏液腺癌组患者以Ⅱ、Ⅲ型多见,58例(45.7%)患者肿瘤累及胃组织的多个部位,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DLBCL组及胃癌组肿瘤最易累及胃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