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计量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交错影响的产物,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史中,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并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2011年5月IASB发布的IFRS13标志着FASB和IASB实现了实质性地趋同,我国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下,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是对公允价值的再次启用(之前经历了启用(1998年)—回避(2001年)两阶段),公允价值计量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每个阶段,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公允价值的选择背后隐藏着众多复杂的因素,这些驱动因素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分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展开研究。 本文在理论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文献,界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倾向的概念,深入分析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给企业留下的利润选择空间。引入行为科学中的相关理论,从行为科学的视角归纳出公允价值计量倾向的六个特征,并对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公允价值计量倾向的动因分别进行剖析。实证部分使用公允价值倾向度来描述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倾向,并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两个项目之和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来计量这一指标。为了检验各动因对公允价值倾向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整理了2010年-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剔除了金融业(执行特殊的会计政策)及其他不符合本文研究目的的数据,通过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及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公允价值倾向度大;行业特性对公允价值倾向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公司的性质、治理结构不同公允价值倾向度不同;管理层的薪酬以及公司的财务指标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公允价值倾向度。在本文的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提出几点使公允价值更好地实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