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针刺治疗眩晕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分析,对针刺治疗眩晕的选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分析针刺治疗眩晕的选穴规律。材料与方法:检索起止时间为2014年6月-2019年12月。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索,干预措施设定为“针”OR“针刺”,主题词设定为“头晕”OR“眩晕”等,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进行检索。两名研究者独立地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包括作者、发表年份、穴位处方、证候等情况,由第三人核对数据,建立“针刺治疗眩晕穴位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眩晕的选穴规律。结果:1.对100则眩晕穴位处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穴位总频次为458次,其中以风池频次最高,频率为(频次/总处方数)为58.00%。频次排序前10位的分别为风池(58次)、百会(48次)、内关(29次)、丰隆(24次)、足三里(23次)、太冲(21次)、太阳(20次)、三阴交(20次)、中脘(19次)及太溪(17次)。2.对100则针刺治疗眩晕穴位数据库进行证候统计,包含14个证候,其中以气血亏虚证频次最高,频率为(频次/总处方数)为22.00%。频次排序前3位的证候频次均大于10次,分别为气血亏虚证(22次)、肝阳上亢证(18次)、痰湿阻络证(14次)。3.使用关联规则分析对穴位配伍分析,最终得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穴位组合共62个,包含足三里、中脘、下脘、头维、天柱、太阳、太溪、太冲、上焦区、商曲等19个穴位,前5位是:“百会-风池”35次、“风池-百会”35次、“内关-风池”19次、“风池-内关”19次以及“太冲-百会”18次。4.对“针刺治疗眩晕穴位数据库”常用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穴位分为7类。第一类包括风池、百会;第二类包括内关、丰隆、阴陵泉;第三类包括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下脘、关元、商区;第四类包括太冲、太溪;第五类包括太阳、颈夹脊、肝区、上焦区、脾区、中焦区;第六类包括神庭、头维、率谷、侠溪;第七类包括肝俞、阿是穴、天柱、后溪、风府、列缺。5.将纳入文献中的穴位处方数据提取进行穴位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提示风池、百会、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太阳、太冲、丰隆、神庭、气海,是网络中排名前10的节点,它们的节点度、紧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都非常高,是针刺治疗眩晕的核心穴位。6.对穴位处方数据进行证候-穴位关联规则分析,以“气血亏虚证-风池”同现频次最高,共得到同现频次≥5次的数据21则。同现频次前5位的分别为“气血亏虚证-风池”(11次)、“气血亏虚证-百会”(11次)、“气血亏虚证-气海”(11次)、“肝阳上亢证-风池”(11次)、“肝阳上亢证-太冲”(9次)。结论:1.针刺治疗眩晕“风池、百会、内关、丰隆、足三里、太冲、太阳、三阴交、中脘及太溪”10个穴位为频次最高的穴位。2.针刺治疗眩晕的证候以气血亏虚证频次最高。3.针刺治疗眩晕以百会与风池、内关与风池和太冲与百会的穴对最为常用。4.针刺治疗眩晕的核心穴位为风池、百会、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太阳、太冲、丰隆、神庭、气海。其中风池穴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与百会、内关配对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