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櫰三(后或作顾槐三),字秋碧,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乾嘉汉学后期着名的诗人、史学家,传承钱大昕、姚鼐等大家之学。顾氏命途多舛,幼年丧父,少年孤贫,中年不遇,晚年流离,终客死异乡。其子嗣后人,仅三十年间,三代尽殁,后继无人。顾氏交友甚广,且多为江苏籍文人,曾与杨辅仁、王章、车持谦、周介福等人结"苔岑社"相与论诗,与张泺并称"白门二妙",与鲁一同、俞用济、王钦霖、廖寅、秦耀曾、周宝偀、严廷中、甘煦等人皆有往来,弟子辈有赵旭、龚坦、鲍桂生、韩印等人。顾氏一生着述颇丰,尤以诗赋和史学着作闻名,但生前已刊行者只占少数,死后留下了许多未曾刊刻的遗稿。由于后继无人,顾氏遗稿散失,若存若亡,甚至被剽窃、篡名。 清代受考据学风等因素的影响,掀起了一股补撰历代史志目录的热潮。范晔《后汉书》本就无志,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中亦无艺文志,由此产生了多种补志,现存钱大昭、顾櫰三、侯康、姚振宗、曾朴五家。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约成书于道光年间,采用四部分类法,分三十类,共收书1047种3155卷1181篇108章1曲1册510条。顾《志》考证详明,辑录材料极为丰富,蒋国榜谓之有"四善"。此外,顾《志》也存在收书断限不严和误收、漏收等不足。 顾櫰三、宋祖骏两种《补五代史艺文志》内容高度雷同,但却分别署名,后出者不言参考或承袭,在清人严谨治学的风气之下,这种现象实属罕见。通过校勘发现,宋《志》抄袭顾《志》痕迹明显,但并非完全同于顾《志》,除了有抄错、漏抄现象外,也纠正了顾《志》中的部分错误,最后遗进行了补遗。结合宋祖骏的生平交游,对他获得顾稿的可能途径进行分析,一方面为顾氏正名,另一方面也便于充分发掘这两种补志的价值。 虽然顾櫰三所补撰的两部史志目录均其身后刊行之作,且均似未定之稿,但在清代史志目录发展和研究中有着特定的地位和影响力,顾氏的目录学思想和成就不能忽视。顾氏在分类上推崇四部,依书设类;考证上广泛辑佚,加有案语,慎重着录,同时十分重视梳理学术源流。顾氏的两部补志,不仅给后世补撰或研究史志目录提供了参考,还是书写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