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现代构造地质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综合解释各类资料,精确地表征区域构造演化、构造模型和圈闭形成规律,对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减低勘探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近年来各大油公司致力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江汉盆地沉糊地区海相地层为例,系统地研究了其构造成因、构造演化、构造摸式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为油气勘探工业提供了一套综合地质构造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工区内钻井、速度,地震资料,利用丰1、岳参2、夏4等7口井声波测井曲线资料,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建立骨干剖面。结合重、磁、电等资料以地震资料为主,全面系统地进行区内地震资料解释,解释沉湖地区地震资料2850km。通过编制构造图、解释了TK、TT2、TD、TS、T∈1t以及部分地区TP2等多个地震反射层位,使纵向上解释的地层厚度合理,符合地质规律。选择了部分的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以期合理解释剖面上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 在对工区内已有的地震资料评估的基础上,挑选1600km地震资料,运用已钻牌参1、夏4、丰1、岳参2、江参4、彭3、海4、海9井等地震测井资料进行沉湖地区速度分析,结合前人对该区速度研究成果,建立了较准确的分层速度量板;速度研究表明,纵向上前白垩系地层速度大致可分为五个速度层,由上而下速度呈低速(J—T2)、次高速(T3—D)、次低速(S)、次高速(O—∈2)以及高速(∈1—Z)。横向上综合平均速度从北向南由低变高。即天门-小板地区速度较低,沔阳地区次之,大同湖一牌洲地区速度最高。 选取沉湖地区监应、218.5、362、716.6等剖面进行层位标定以及骨干剖面分析,对沉湖地区从已钻井出发引层,从骨干剖面出发,开展工区地震解释工作,利用前陆盆地观点及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工区褶皱样式进行分析,完成工区内1600km地震测线TK、TD两个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工作,结合钻井、重磁、MT等资料,查清工区内主要目的层系构造特征及各种褶皱样式分布规律、特点。以地震资料为主,结合钻井、重磁、MT等剖面、平面资料,落实区内断裂的分布规模,研究断裂的组合、发育特征及其与局部构造的关系,建立断裂数据表。 利用现代构造理论和平衡剖面技术,对构造演化史进行研究,主要针对区域范围内的监应大剖面,制作平衡剖面;研究工区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史;开展区内构造特征及二级构造单元划分研究;对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综合评价认为沉湖干涉带对上、下组合是有利勘探区带。 通过平衡剖面研究,认为挤压期断裂及构造样式可分南北两个体系,北部为单冲型构造样式,南部呈现南北对冲干涉构造样式;沉湖区位于南北对冲干涉区,属弱变形变位区。因此沉湖地区为有利保存单元。 通过平衡剖面及其它一系列相关图件,分析构造展布规律,总结构造形成模式。挤压期构造可归结为逆冲一褶皱组合单冲及对冲型两种样式,伸展期构造分为“堑”“垒”两种样式,盆地今构造面貌为上述两种样式的复合和叠加;盆内圈闭平面受控于南北两个造山带,以南北逆冲一褶皱组合对冲前缘交汇处为较有利的圈闭发育区,以单冲型锋外带最有利;纵向上不同滑动系统圈闭形成盛加组合形式。 挤压变形时间上具有序性。一般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基底拆离滑脱,底部沉积盖层断开,并形成相关褶皱,当褶皱不能再吸收挤压能量时,发生断开破坏,叠加上新的断层相关褶皱,依次不断发展。 对区内挤压期二级构造单元进行划分,研究区内局部构造圈闭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总结局部构造样式,总结构造形成模式及规律。查明区内主要目的层的分布及构造特征,落实、发现局部构造圈闭;完成区带评价及局部构造圈闭优选。 在总结构造运动规律后,提出了构造解释模式以及剖面解释要点,给断层及构造的正确解释提供了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