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地貌一直以来是地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阶地作为河流地貌中的一种基本形态,对其研究不但可以对河流地貌的演化历史进行再现,而且对于提取与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晚新生代以来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缘、岷山构造带内部的岷江水系,无论是水系流域内的沉积记录信息,还是其地貌所呈现的典型特征,都清晰地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构造隆升活动。同时,伴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岷江下切与溯源侵蚀,最终切穿了一系列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盆地与峡谷,形成现今岷江贯流水系。在阶地沉积体系中所提取的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较好的反映古气候的变化规律,也在研究阶地对构造、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上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在岷江上游区域出现的大规模的滑坡堵江事件,其形成的堰塞湖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现今难以估量的,古堰塞湖的存在对于岷江上游的地貌、水系演化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选取岷江上游地区的茂县盆地、叠溪海子以及漳腊盆地作为典型地质点并进行相关野外调察工作,实测阶地剖面,采集相关测试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并通过收集青藏高原隆升运动和岷江上游地区新构造运动的时间序列,同时对比第四纪以来冰期的基本划分标准,对岷江上游地区阶地在构造、气候与其他因素影响下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大体得出以下结论:(1)叠溪与茂县研究区发育的阶地与漳腊盆地至岷江源头的阶地在沉积特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茂县与叠溪研究区所发育阶地具有明显的堰塞湖沉积背景,而漳腊盆地所发育阶地则以正常河流相沉积体系为其基本特征。(2)茂县古堰塞湖大约形成于100.5Ka.BP,并于62Ka.BP溃决消亡,平均堆积速率约为0.79mm/a;在一次性溃决消亡后,再接受河流下切作用改造,逐步形成现今的三级阶地地貌,其中Ⅲ级阶地发育年龄大致为39.9Ka.BP,Ⅱ级阶地约为27.8~24.7Ka.BP;叠溪古堰塞湖大约在30.8~22Ka.BP期间形成,平均堆积速率约为11.5mm/a;在15.2~10Ka.BP期间开始溃决,其发育的五级以湖相沉积物为“基座”,上覆河流相卵砾石层的阶地可能代表了堰塞湖的五期溃决;而漳腊盆地主要自35.5~22.5Ka.BP在区域性构造抬升作用下,河流下切近30~40m,平均下切速率约为1.1mm/a,其中Ⅱ级阶地发育年龄大致为19.2~18.6Ka.BP。(3)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气候、侵蚀基准面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不同河段阶地发育的主控因素不尽相同:漳腊盆地所发育阶地的沉积物质虽然记录了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在35~20Ka.BP左右气候表现为寒冷,在向20~10Ka.BP的时段内,气候逐渐由寒冷向温暖转变,大致在2.8ka.BP时,气候上再次出现了一个较为寒冷的时期,但阶地的基本特征与展布形态反映出,构造运动才是漳腊盆地所发育阶地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阶地对气候的响应不敏感。(4)叠溪到汶川河段古滑坡痕迹众多,已知大规模的有叠溪、茂县、扣山古滑坡等,地震作用影响下所造成的滑坡堵江事件,也是影响水系演化的重要因素。叠溪与茂县研究区阶地的形成,与堰塞堵江事件有着紧密联系,堰塞湖使得侵蚀基准面突然抬高,并维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内,在地貌上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裂点”,导致发育有堰塞湖的河段的下切速率发生显著改变。(5)在对阶地的下切速率研究中:同一河段、不同级别的阶地在下切速率上的差异,如果受古气候环境、侵蚀基准面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则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该区域的构造活动历史,但应当慎用下切速率来代表构造抬升速率;在对不同河段的下切速率对比研究中,大型地质灾害事件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加以考虑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