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行政分权向经济性分权不断推进,地方政府的财权和支出范围责任不断扩大,加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不断得到维护和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自主权,另一方面增强资本的流动性,资本流入流出限制变少,为地方采用税收竞争来争夺资本奠定了条件基础;而过去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更为重视地区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直接加剧了地方政府采取税收竞争的方式来吸引资本,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式各样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率、延迟纳税、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等,还有给予财政补贴、放松征管力度等多种手段。本文采用2002-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87个市的数据为样本,检验我国地级市政府间的税收竞争的存在,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作为我国市场的主体,企业的良好长远发展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速至关重要,地方政府为吸引资本流入,给予了企业大量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这降低了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在生产、创新方面的投资,起到“放水养鱼”的作用,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然而,大量给予税收优惠也会引发不同地区间的保护壁垒和过度税收竞争,这侵蚀着税基和财政收入,使政府不得不降低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公平竞争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往往就是政府缺乏财政资金时既无法及时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样来看,税收竞争不光没有起到哺养企业的作用,反而阻碍了企业发展。本文以我国2002-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269个市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地级市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规范各地竞争行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一步将对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今天研究税收竞争的现实背景进行基本介绍,并且更进一步提出所要研究两个方面:地市级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存在性以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第二步会将本文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介绍本文使用的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提出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理论逻辑与研究假说。本部分将从税收竞争的内涵研究、税收竞争的存在性和特征研究、税收竞争与经济效应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在第二部分进行理论基础的阐述,先阐释财政分权理论、税收竞争理论,为第三章进行地市政府税收竞争的存在性检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再进一步介绍税收效应等理论,为第四章研究税收竞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打基础。第三部分则是对理论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税收竞争存在性和税收竞争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两个假设。接下来第三章是地市政府间税收竞争特征实证检验。该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先介绍空间计量模型的三种模型(SAR模型、SEM模型、SDM模型)。第二部分是对样本和数据的说明,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2002-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将数据库中原有的企业层面数据按其所属地级市加总为地级市层面数据,使用的是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的面板数据。第三部分将进行地市政府税收竞争的存在性实证检验,该部分先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ndex)来检验各地税率空间分布集聚状况,结果所得税率与增值税率均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相关特征,应当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然后根据豪斯曼检验和LR检验的结果,建立地级市政府税收竞争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所得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竞争现象,本文估计得到的税收竞争系数(所得税:0.0897,增值税:0.1307)与国内许多省级研究的文献相较而言符号相同,但是数值偏小,可能是由于使用省级数据没有考虑地市差异,且研究大多直接使用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数据,从而放大了地方间的税收竞争程度。第四章是地市政府间税收竞争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一部分建立包含固定效应的计量实证模型,根据以往文献的经验,本文控制了GDP、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专利申请授权量、实际利用外资以及出让建设用地成交价款,采用利润率来衡量企业绩效。实证结果当某个城市周围的城市平均实际所得税税率较低时,若该市仍采用降低所得税税率的方式竞争,则会对企业有明显的利润挤出效应;而当其周围城市平均实际所得税税率较高时,降低当地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率可以提升当地企业平均利润率。在下一部分中,本文进行了剔除极端值和将被解释变量替换为销售净利率两类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主要解释变量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不变。第五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从保障税收财政职能实现、减税避免落入恶性税收竞争、规范税收优惠给予、优化官员考核机制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并阐述了本文的不足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