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追溯诚信的源头,分析诚信所属范畴及其经济学、社会学意义,在中国建设诚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的可能性,并提出一些诚信建设的个人建议。 我国在古代就已经把诚信看作立身行事的基本道德,认为诚信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诚信属道德、制度、经济范畴,三种范畴是相互影响的。从经济学角度看,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人们可以借助它完成交易,实现各自的利益。诚信能够促进博弈中合作解的出现。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而给交易带来的不利,是一种交易的润滑剂。从社会学角度看,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睦、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诚信何以成为问题?理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特性,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转型期中国在经济领域、意识和信仰领域、政治领域理性缺失,全社会范围内道德失范,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结构解体。失信行为泛滥,有历史上计划经济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原因,有产权不明晰的制度原因,有政治上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中央与部门和地方的分权关系不稳定以及行政垄断的原因,还有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失信行为与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市场竞争规则作用发挥不完全,失信者成本低、守信者获益少,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不好,诚信制度缺失等有关。 诚信何以成为可能?通过对市场经济的一般分析和美国信用危机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诚信是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特殊性,表现于经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调节手段完美组合的可能性等。中国现在上下都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这对诚信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诚信建设有三大误区,一是用经济逻辑代替道德逻辑,认为经济发展了道德自然也就提高了,社会也就讲诚信了;二是传统道德误区,主张用传统道德体系(以无私利他为总原则)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行为;三是资产阶级道德误区,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什么两样。必须克服这三种错误观点。建议从以下途径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诚信体系:1、文化转型,从传统的、保守的农业文明转向体现理性精神、契约精神、人本精神的现代工业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2、道德重建,应从传统的无私利他、利己主义转向已他两利主义,使道德走向现实;3、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抓紧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政府监管,树立法律权威和政府权威,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的管理制度、行业管理制度和企业自身的诚信管理制度;4、培育公民的诚信意识,政府应带头诚实守信;5、要注意培养企业家品格,塑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儒商精神。当然,诚信建设不是一蹦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