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督灸治疗肾阳虚型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来源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ngxi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并评估针刺结合督灸治疗肾阳虚型中风后尿失禁的作用效果,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本实验收集60例就诊时间在2020年4月到2020年12月的肾阳虚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60例患者皆选取于我院(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并且符合诊断及纳入要求。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针刺加督灸组(治疗组)30例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30例。对照组针刺穴位:百会、四神聪、膀胱俞、肾俞、会阳、气海、关元、中极透曲骨、水道透归来。治疗组针刺穴位及针刺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另加施督灸疗法。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施以中风病基础治疗,包括口服西药、针刺、康复训练等。针刺每日1次,10日1疗程,每治疗1疗程休息2日,共治疗3个疗程;督灸每4日灸1次,共灸8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内日均次尿量与日排尿次数、ICIQ-SF积分、肾阳虚型症状积分以及尿失禁程度,使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作出疗效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24h内日均次尿量与日排尿次数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内日均次尿量明显升高,日排尿次数明显降低,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均次尿量和日排尿次数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ICIQ-SF积分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CIQSF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尿失禁程度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减轻(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肾阳虚型症状积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肾阳虚型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肾阳虚型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6.67%,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结合督灸组和单纯针刺组对肾阳虚型中风后尿失禁的治疗均有效,针刺结合督灸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组。2、针刺结合督灸组和单纯针刺组均能提高患者24h内日均次尿量、减少日排尿次数、改善患者尿失禁相关症状、缓解肾阳虚症状和降低尿失禁程度,针刺结合督灸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3、针刺结合督灸疗法是一种经济可行、方便安全、疗效确切的中医特色疗法,可待进一步研究后应用于临床。
其他文献
目的 收集广州市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出院1年随访资料,并分析总结其特点,为进一步评价COVID-19患者的远期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治愈出院1年并在该院康复门诊随访的134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COVID-19患者住院时确定的轻型、普通型、重型为分组,分别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胸部CT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随访患者新型冠状病毒IgG阳性105例(占78.4%);CD4+及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
目的 掌握三亚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重点干预人群,为制定慢性病防控与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各专题监测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过去一年内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高血压、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外,≥60岁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1).40~<60岁组人群吸烟率最高,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