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药用野生稻的安全保护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eliang4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药用野生稻是我国重要的遗传种质资源,目前采取以原地保存为主的保存法。由于栽培稻新品种的推广趋向遗传背景单一化,特别是转基因品种在野生资源分布区的示范与推广,可能对这些野生资源的遗传组成多样性带来潜在危险。原地野生稻资源是否受到了栽培稻的遗传漂移影响,栽培稻或转基因稻的外源基因是否能够向野生稻漂移,这是保护生物学研究急需回答的问题。 本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用21个微卫星位点对广西不同分布地区的10个药用野生稻居群共261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
其他文献
本试验采用了2个杂交稻两用核不育系(株1S与810S)、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新香A、金23A、丰源A、V20A、316A和T98A)和12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R29、R402、R404、D34、D68、T0463、T0974、R28、R33、早恢1号、早500与Y055),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96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的两系与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
作物育种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良亲本的发掘与利用。优异亲本既包括配合力高、综合性状优良的核心亲本,也包括具有个别有利基因的供体亲本,筛选与创制优异亲本是作为种质
麦棉套作是我国粮棉主产区的重要种植方式之一,生产上随着以改艮3:1式(3行小麦1行棉花,80cm一带,小麦行距15cm,预留棉花套种行50cm,麦收后棉花80cm等行距)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模式的应用,实现了麦棉产量的新突破。但麦棉共生期复合群体地上部的光竞争和地下部的营养竞争,导致棉花弱苗晚发、晚熟劣质,成为棉花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明确麦棉共生期复合群体地下部营养竞争的生理机制及调优技术途径对于
马铃薯病毒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子。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脱毒的种薯或种苗,但脱毒苗是否完全脱毒需经检测才能证实。本文主要研究了侵染马铃薯的两种主要病毒,即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与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的反转录PCR(RT-PCR)检测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与方法应用于生产样品的检测。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改进了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