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我国大陆地区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院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李斯特菌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水平,探究其致病机制;对临床分离菌株病原学特征,并结合对应患者信息探究二者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对我国报道的李斯特菌病例进行系统综述;通过检索我院李斯特菌病患者病例信息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临床分离菌株经纯化培养并鉴定后,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毒力基因鉴定等对其进行病原学分析和E-Test方法对菌株完成药敏试验,并分析菌株间的相似性。[结果]1.系统综述研究共纳入了 136篇文献和562例李斯特菌病患者。患者人数远高于过去十年报告的数量。227例非围产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死亡率为3.78%。在231例围产期李斯特菌病患者中,32.68%发生流产和/或新生儿死亡。所有报道的李斯特菌病患者都是散发病例,只有3名患者通过PFGE方法溯源肉制品感染。2.34例成人中枢神经系统LM感染者中女性较多,占68%,尤其是非老年组中,女性占77%。32例患者(94%)有基础疾病,28例(82%)至少有一种免疫低下疾病。本研究中的中枢神经系统LM感染患者主要首发表现是发热(68%),其次为头痛(29%)和意识改变(24%)。较非老年组,老年组起病时出现意识改变者多(32%VS5%)。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85%);9例(26%)患者临床转归不佳,2例死亡,7例病重转院/出院。3.LM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比例较健康献血者均表现为降低,LM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CD4+T细胞、NK细胞比例与健康献血员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各类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上,LM感染者的B细胞、NK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LM患者的CD4+T、CD8+T细胞CD28表达比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LM患者的CD8+T细胞激活标记物HLA-DR和CD38表达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4.本研究纳入的32株临床LM菌株及对应的25例LM感染者中,非妊娠患者均伴有基础疾病,且9例在住院期间合并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2例出现胎死宫内,2例病重主动出院,1例院内死亡;临床LM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美罗培南均表现为敏感;菌株MLST型别以ST87为优势型别;菌株血清型包括:1/2b(11/25)、1/2a(10/25)、4b(4/25);PFGE 分型结果显示存在同型菌株,不排除医院周围有LM污染源存在的可能;32株临床分离LM的6个毒力基因均为阳性。[结论]1.中国大陆李斯特菌病患者人数此前可能被低估。中国大陆的围产期病例占比高于其他国家的报道。考虑到中国李斯特菌病患者人数众多,我国迫切需要一种全面的李斯特菌监测系统;2.李斯特菌感染患者多伴有免疫低下,临床医生需引起重视,当经验抗生素无效时,需考虑是否为LM菌的感染或复合感染;3.李斯特菌对青霉素类敏感,可作为治疗李斯特菌经验用药的首选;4.LM感染倾向于发生侵袭性感染,免疫力低下者为易感人群;5.LM感染患者外周血各类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且CD8+T细胞激活水平升高;6.我院LM临床分离株中存在PFGE同型菌株,需进一步全基因测序判断菌株的同源性,溯源可疑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