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苜蓿在西北地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石河子绿洲区苜蓿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且随着水肥调控措施和收获加工技术的成熟,滴灌种植将成为今后苜蓿种植模式新的发展趋势。磷素在苜蓿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新疆由于多年来长期使用磷肥,土壤中并不缺磷,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植物对磷的有效吸收率比较低。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主要受到微生物活动的影响。众多微生物中,尤以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对植物营养元素吸收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AM真菌对植物营养元素吸收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可以和约90%的陆生植物形成的互惠共生体;与宿主植物形成的菌根能促进植物对各类营养元素的吸收,对磷素吸收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本试验通过对大田苜蓿根际土壤中土著AM真菌进行资源调查、分离、鉴定,和优势菌种接种苜蓿,对磷素利用效率及侵染效果等研究。结果表明:苜蓿根际土壤中AM真菌资源分布因采样区而异,其中球囊霉属为优势菌种,盾巨孢囊霉属为少见种;土壤PH值和盐分含量与孢子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碱解氮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与孢子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优势菌种接种苜蓿能显著提高苜蓿生长性能,促进苜蓿对氮、磷的吸收。旨在为为今后滴灌苜蓿菌根肥料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共分离出3个属24种AM真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6种,球囊霉属(Glomus)14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aspora)4种。 2、石河子绿洲区大田苜蓿根际AM真菌多样性丰富,尤以安集海采样区苜蓿根际AM真菌种类最多,11种。不同采样区,球囊霉属均有分布,是优势种,其次是无梗囊霉属,盾巨孢囊霉属少见种。 3、不同采样区大田苜蓿根际AM真菌孢子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层不同,孢子密度变化明显。10-20cm土层孢子密度最高,0-10cm土层孢子密度大于20-30cm土层。安吉海采样区,孢子密度较其他采样区高。 4、AM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因子间关系密切。土壤PH值和盐分含量与孢子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碱解氮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与孢子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5、接种AM真菌能促进苜蓿的生长发育,但不同菌种的促进作用不同,接种处理的促进效果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i对苜蓿地下部促生长效果最显著,而G.m对苜蓿地上部促生长效果最显著。 6、接菌处理氮、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对磷素增加程度高于其他处理,叶中氮、磷含量较其他部位高,尤以接种G.i处理的苜蓿叶最高为0.873mg/kg;接种G.m处理的苜蓿叶中氮含量为5.29%。 7、接种处理中G.m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最高,说明G.m与苜蓿有较高的亲和性、共生性及产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