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减少或避免抗生素在养猪生产中的大量使用,寻求抗生素替代品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在保育仔猪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粪肠球菌和抗生素,从生长性能、腹泻、血液免疫、饲料表观消化率、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研究粪肠球菌替代抗生素添加的可行性。为粪肠球菌在保育仔猪生产中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50头25日龄断奶仔猪(8.41±0.17Kg,杜×长×大),随机分为5组,即基础日粮组、100g/T粪肠球菌组(处理I组)、200g/T粪肠球菌组(处理II组)、400g/T粪肠球菌组(处理III组)和抗生素组,每组4个重复。试验分为三个部分:1粪肠球菌替代饲用抗生素对保育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整个试验期、试验1-14天和15-28天测定各组猪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试验开始和结束测定基础日粮组、抗生素组和处理II组血清IgA、IgM、IgG含量。①长性能方面,整个试验期内,处理I组、处理II组较基础日粮组能显著提高保育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P<0.01),较抗生素组无显著变化(P>0.05),但处理III组较抗生素组有显著降低(P<0.01):粪肠球菌组中仅处理II组的平均日增重较基础有明显增加(P<0.05):各组间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1-14天阶段,添加不同剂量的粪肠球菌组均能显著提高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且与添加抗生素组差异不显著(P>0.05):15-28天阶段,200g/T粪肠球菌组与基础日粮组相比,显著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P<0.05),且与添加抗生素组差异不显著(P>0.05)。②腹泻率方面,整个实验期内,处理I组和处理II组较基础日粮组腹泻率有显著下降(P<0.01),且处理I组、处理II组和处理III组与抗生素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1-14天阶段,添加不同剂量的粪肠球菌组均能显著降低腹泻发生率(P<0.05),且与添加抗生素组差异不显著(P>0.05);15-28天阶段,仅添加抗生素组能显著降低腹泻率(P<0.05),但与粪肠球菌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血液免疫指标方面,正试期开始时各组差异不显著,但试验结束时,200g/T粪肠球菌组血清IgG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其血清IgA含量也有升高的趋势(P=0.084),并与抗生素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200g/T的粪肠球菌添加能显著改善试验仔猪保育前期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和保育后期的平均日采食量,并能够增强体液免疫性能。2粪肠球菌替代饲用抗生素对保育仔猪饲料表观消化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测定基础日粮组、抗生素组和处理II组试验1-14天阶段和试验15-28天阶段饲料表观消化率及试验结束时肠道发育情况。1-14天阶段,处理Ⅱ组较基础日粮组粗脂肪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1.62%(P<0.05)和6.62%(P<0.05),且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15-28天阶段,处理II组和抗生素组较基础日粮组在饲料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方面均提高显著(P<0.01),但对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无明显影响(P>0.05)。饲料中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在上述两个阶段各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变化(P>0.05)。处理Ⅱ组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腺比与基础日粮组和抗生素组相比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十二指肠,处理II组隐窝深度较基础日粮组降低了19.37%(卢0.051);处理II组较基础日粮组的绒腺比提高了30.12%(芦0.055)。在回肠,处理II组与基础日粮组相比有提高绒毛高度的趋势(P--0.088)。因此,200g/T粪肠球菌添加能明显提高保育仔猪对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并对仔猪的肠道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粪肠球菌替代饲用抗生素对保育仔猪空肠、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结束测定基础日粮组、抗生素组和处理II组肠道微生物数量。在空肠中,处理II组较基础日粮组大肠杆菌的拷贝数显著降低(氏0.05),降低幅度达6.98%,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大肠杆菌拷贝数:基础日粮组>处理II组>抗生素组。在盲肠中,在盲肠中,各组大肠杆菌拷贝数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200g/T粪肠球菌添加可降低空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促进仔猪盲肠微生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