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波多模式混合的岸基高频雷达目标信息获取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ckin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频雷达通常被用于发现超视距的海面或空中目标,传统高频雷达包括高频地波雷达和高频天波雷达等,其中,高频地波雷达采用单一的地波传播模式,受地波衰减限制,其最大探测范围约为370km,无法探测距离更远的目标;高频天波雷达采用单一的天波传播模式,受电离层和自由空间衰减的影响,其探测范围大约为800~3500km,存在近距离探测盲区。可见,这两者都无法满足同时监测由近岸到中远海区域目标的需求,为了在岸基高频雷达系统中实现这一需求,本文提出了利用地波和天波的多种混合传播模式来发现目标的新型岸基高频雷达——天地波多模式混合的单站岸基高频雷达,以下简称为多模式高频雷达,并重点研究了该雷达系统中的目标信息获取方法。多模式高频雷达采用收发共置模式,同时向电离层和海面辐射高频垂直极化电磁波,利用天波和地波的多种混合传播模式进行目标探测。此时,不考虑电离层分层的情况下,该系统中可能存在四种天波和地波的混合传播模式:地波发射-地波接收模式(可以探测370km左右以内的近岸目标);地波/天波发射-天波/地波接收模式(可以探测600km左右以内的近、中海区域目标);天波发射-天波接收模式(可以探测300~1000km左右的中、远海区域目标)。在合适的系统参数及电离层状态下,该新型高频雷达可以完全覆盖0~1000km左右范围内的目标,远大于现有高频地波雷达的探测范围,并且不存在高频天波雷达的近距离盲区问题,弥补了单一传播模式的高频雷达探测范围分段受限的缺点。相比于传统的单站岸基高频雷达,多模式高频雷达系统利用天波和地波的多种混合传播模式发现目标,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多模式高频雷达系统的探测范围大,且探测范围与系统的频率和电离层状态相关;二是多模式高频雷达系统中不同传播模式的探测范围有重叠部分,会导致同一目标存在多种传播模式回波,或者同一回波来自于多个目标的情况。结合这两个特点,针对多模式高频雷达目标信息获取的相关问题,论文开展了以下四个主要内容的研究:第一,多模式混合系统探测模型建立。在获取目标的距离信息时,需要根据目标回波对应传播模式的探测模型,将目标回波距离(回波时延乘以电波速度)转换为目标地面距离。本文针对海面和空中目标,建立多模式混合系统探测模型,并推导了各个传播模式目标回波距离与地面距离间的转换公式。为了初步验证所建立的多模式混合系统探测模型,本文提出一种探测模型验证方法,即利用确知信息目标的多模式回波估计电离层反射高度,然后利用电离层探测站的实测数据验证电离层反射高度估计值。第二,多模式混合系统探测能力分析。主要研究多模式高频雷达系统的探测范围,并分析不同系统频率下各个传播模式的探测范围,为系统的频率选择以及后续的多模式目标跟踪算法提供先验信息。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系统探测范围,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电离层对多模式高频雷达系统探测范围的影响。第三,多模式混合系统目标回波距离信息获取。多模式高频雷达利用地/天发-天/地收和天发-天收模式发现中远海区域的目标,这两种模式的目标回波距离可达到1000km左右,依靠扩大信号脉冲周期来获取1000km左右的无模糊距离探测范围会严重降低发射信号占空比,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因此,单站雷达系统需要在不降低信号占空比的情况下设计探测信号,而这样会导致远距离目标回波出现距离模糊问题,那么,获取正确的目标回波距离信息需要先解决距离模糊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解决距离模糊的方法:一种是基于正交互补编码信号的距离解模糊方法,利用正交互补编码的互相关特性,构造循环时延滤波器来处理回波信号,不同时延滤波器的输出即为不同距离范围的目标回波;另一种是基于Alpha相位调制的距离解模糊方法,对原发射信号进行Alpha相位调制与解调处理,将距离模糊的目标回波搬移到其他频率范围内,以牺牲无模糊多普勒范围来增大无模糊距离范围。第四,多模式混合系统目标运动信息估计。由于多模式高频雷达系统中存在多种传播模式,估计目标的地面距离和速度等运动信息需要先判断目标回波的传播模式,然后将同一个目标的多模式回波进行融合处理。本文提出多模式目标跟踪方法,直接从目标的多模式回波中估计目标运动信息,将回波模式判断与多模式回波融合处理在一个算法中同时完成。多模式目标跟踪方法通过建立多模式量测模型,计算回波与传播模式以及目标的关联假设,最终在地面坐标系获得目标的唯一航迹,从而正确估计目标的地面距离、速度和方位等运动信息。本文首先提出基于贝叶斯框架的多模式目标跟踪算法,然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的运算效率和跟踪性能,又在该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以探测范围为先验信息的多模式目标跟踪算法。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多模式高频雷达系统建立了多模式混合系统探测模型,分析了系统中各模式的探测范围以及电离层和系统频率的影响因素,解决了距离模糊问题以获取目标回波距离信息,提出了多模式目标跟踪算法以估计目标的运动信息。最终,初步完成了不考虑实际电离层变化和杂波干扰等情况下的目标信息获取,为多模式高频雷达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边界形状等热参数在航空航天热防护、发动机散热、核电站安全等领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准确测量对安全运行及热防护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限于恶劣工作条件或空间等,往往无法通过测量直接获得。导热反问题方法为测量此类参数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热参数测量受热损耗影响较大,因此热损耗条件下提高热参数的测量精度的测量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换热或传热设备中温度更容易测量
随着空间在轨服务技术的发展,捕获非合作目标后的位姿控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捕获非合作目标后,服务航天器的结构布局和参数发生剧烈突变,使形成的组合体航天器动力学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和强不确定性,同时,控制系统的执行结构在组合体航天器中处于配置未知状态,这些都给捕获后组合体航天器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由于非合作目标的质量特性未知,服务航天器在轨捕获后引起自身质量特性突变,使组合体航天器的质
高档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先进制造和现代化制造的基石,是实现高精尖技术及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作为高档数控机床最为重要的控制和执行机构,其位置控制误差直接影响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深入研究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位置控制误差补偿技术,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提高高端制造装备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这一背景下,以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技
近年来,我国体育竞技表演产业发展迅速,万人座席规模以上的大型体育馆建设数量逐年增多。在商业化运营模式引入背景下,大型体育馆运营职能及目标逐渐转变。空间整体作为运营核心资源对商业利用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一方面融合多样娱乐演艺活动以提高空间利用频率,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服务性、体验性及应变性等增强空间吸引力,以实现空间运营收益目标。空间在与商业化运营模式适应过程中,功能配置、结构组织等不断演进,大型体育演艺
碳烟颗粒的生成、演化特性在低碳经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体健康、无线通信、红外遥感、目标识别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背景。碳烟颗粒的形貌特征参数是研究燃烧过程中碳烟生成的重要参考因素。发展碳烟诊断技术,准确测出碳烟颗粒形貌特征参数信息对于燃烧过程中碳烟的生成机理和抑制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要。光学诊断方法因为其非侵入式测量的特性,能够在不干扰火焰燃烧的情况下得到碳烟的粒径、体积分数、组分等
红外透明陶瓷多晶镁铝尖晶石(MgAl2O4)以其优异的光学性能、机械强度以及高温稳定性使其成为应用于极端环境下的光学关键部件的理想材料,但是其稳定的化学结构及晶体结构也带来了极大的加工难度:高脆性使其在加工过程中极易造成表面脆性损伤,不易实现低损伤的塑性域加工表面,而其高硬度和弹性模量又会带来较大的刀具磨损,这些因素都使其成为高硬脆性难加工材料的代表。虽然镁铝尖晶石的合成制备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
随着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现有商业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体积能量密度和充放电速度已经很难满足应用需求,开发具有高体积比容量和高倍率性能的负极是锂/钠离子电池研究重点之一。TiO2具有循环稳定性高、安全、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有望用于商品化锂/钠离子电池。但是,TiO2固有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扩散系数都比较低,限制了其电化学性能的发挥。纳米化及碳复合等手段能有效提升TiO2负极的电化学性能,但目前文献报
强化控制系统自组织、自诊断、自容错与智能化运行能力是未来航天器的重要发展趋势,星载物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化、通信无线化也将成为系统集成的重要手段。模块化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子系统间的通信问题,当采用网络将航天器控制系统各个环节进行连接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对网络信道的带宽、传输频率等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的带宽和通信频率常常是有限的,当带宽无法满足信号的传输负载或信号交互过于频繁时,
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可设计性强等优点,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性能差异,以及基体与增强相间存在界面,使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和优异的结构及功能特性,但也易受到微小损伤影响其性能。因此,复合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经常会在负载应力、应变环境作用下出现基体破坏、纤维脱粘或断裂、层间开裂等内部损伤,这些内部损伤会不断扩展并最终导致复合材料发生灾难性破坏。因此,发展复合材
随着可调谐激光技术应用的发展,对多波长激光薄膜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要求高反射薄膜的带宽更宽,当前因受反射镜带宽所限只能通过更换腔镜的方式来实现宽带激光的输出;二是要求激光薄膜的损伤阈值更高,目前非线性激光晶体薄膜的损伤阈值已成为制约中波红外激光器功率提升的瓶颈。针对高反射激光薄膜的带宽问题及多谱段非线性晶体减反膜的损伤阈值问题,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将对可调谐激光技术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