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进行三个试验比较两种酵母菌的生长特性、研究了酵母铜生产的工艺参数并考察试验制得的酵母铜产品在大鼠上的应用效果,旨在研制出能够高效利用的铜源新产品。试验一,通过比较啤酒酵母和假丝酵母两种酵母菌自身的特性,筛选出适合培育耐铜酵母菌的菌株。试验比较了两种酵母菌的生长特性、不同pH和培养基起始铜浓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假丝酵母菌能适应更宽的偏酸性的pH范围,且当起始培养基铜浓度为50 mg/L时,对铜的适应能力比啤酒酵母更强。假丝酵母是适宜研制耐铜酵母菌的菌株。试验二,根据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驯化菌株的耐铜能力,筛选培养基的最佳起始铜水平,生产耐铜酵母菌。采用逐渐提高培养基含铜量的方式,将培养基的起始铜浓度从50 mg/L逐级提高到100、150、200、250、300、350、400 mg/L,以驯化得到耐铜酵母菌,并测定此耐铜酵母菌在不同铜浓度下的生长量和富铜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驯化后的酵母菌,起始pH值5.5,铜浓度为300 mg/L的条件下,150 r/min、30℃振荡培养60 h,酵母菌的生长量为6.73 g/L,菌体铜的含量可达16.65 mg/g风干菌体。根据此参数在实际生产条件下制备的酵母铜产品的产量为15.05g/L,菌体铜含量为16.47 mg/g。试验三,比较酵母铜作为新型铜源添加剂与硫酸铜在大鼠上的饲喂效果。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血源相近,体重在(60~90g)的Wistar健康雌鼠66只,随机分为11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大鼠,采用酪蛋白、玉米淀粉纯合缺铜饲粮作为基础饲粮饲喂12天,以耗竭大鼠内源铜。耗竭结束后,除对照组继续饲喂缺铜基础饲粮外,其余各处理分别以酵母铜和硫酸铜两种不同的铜源按10、30、60、100、250 mg/kg剂量替代等量玉米淀粉饲喂10天。结果表明:(1)胫骨、肝脏的铜含量经耗竭后分别下降了51.2%、17.6%:血清铜蓝蛋白含量从耗竭前的80.98U/L降低到6.07U/L,建立起了大鼠临界缺铜模型。(2)饲喂酵母铜组与硫酸铜组相比,ADG和ADFI分别提高了2.5%、3.5%,但不同铜源、不同铜水平以及不同铜源×水平交互作用对大鼠的ADG、ADFI影响不显著(p>0.05)。(3)饲粮中铜添加水平对血清铜蓝蛋白和肝铜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且酵母铜的效果极显著优于无机铜源,酵母铜×铜水平对肝铜含量和血清铜蓝蛋白的影响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酵母铜添加60 mg/L、100 mg/L的组合分别对肝铜含量和血清铜蓝蛋白的影响效果最优。由此可见,不同铜源和铜水平对大鼠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铜含量的影响效果,酵母铜优于无机铜添加组。本试验研究的表明,假丝酵母在28~30℃条件下,起始pH值5.5、铜浓度为300mg/L的培养基中培养60 h可生产出含铜量达16.47 mg/g风干菌体、利用效率较高的酵母铜产品。